-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抛秧应用现状及技术要点
摘要分析了水稻抛秧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水稻抛秧技术要点,以期为水稻抛秧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抛秧;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1.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99-01
近年来,水稻抛秧被众多农民广泛应用。抛秧就是将“钵体”育秧盘育出的根部带有土坨、相互分散的秧苗,移栽时将秧苗抛向空中,秧苗靠根部土坨重力自由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移栽方法,抛秧分为人工抛秧和机械抛秧2种,目前是人抛、机抛并用。通过水稻抛秧技术的应用,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插秧传习,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水稻增产、农民增收,使众多农民从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在水稻抛秧应用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但影响了抛秧质量,更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收成[1]。为了解决抛秧应用中的问题,笔者将水稻抛秧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技术要点等总结如下。
1水稻抛秧应用现状
抛秧操作简便、省时、省力、作业效率高,每个成年人每天可抛0.3 hm2,每台抛秧机每天可抛2~3 hm2,应用抛秧生产成本低、费用少。抛秧稻根系发达,分蘖早,有效分蘖多,增产、增效显著。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业机械社会保有量迅猛增加,水稻插秧机如同其他农业机械一样,保有量大幅度增加。短短的几年间从农机补贴前的寥寥无几,到目前每县、市水稻插秧机增加到几百台不等。然而,从走访调查多个县、市的情况看,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水稻机械插秧的应用很不理想,与插秧机保有量的迅猛增加形成极大反差,使用率极低,仅有10%~30%,实际机械插秧面积所占比例更低,仅4%~10%,大部分插秧机处于原始的封存、闲置状态[2-3]。
2存在的问题
2.1育苗及整地质量问题
无论是抛秧还是插秧,85%以上农户多年来一直都采用“钵体”育秧盘育苗。然而,有相当多的农户育苗存在很多质量问题。一是秧盘表面覆土过厚,将“钵体”盘苗育成毯式苗,秧苗根系盘结在一起,拔苗时分不开苗或人为强制分苗使秧苗土坨破碎,不但造成秧苗废弃,还严重影响插、抛秧质量;二是很多抛秧农户选用541株/盘、561株/盘等大密度“钵体”盘育苗,秧苗土坨过小,抛秧时不易立苗;三是秧苗过高、过弱,抛秧苗超过18 cm以上,插秧苗超过25 cm以上。另外,整地质量粗糙,伐块耙不细,地表不平不净,杂物多,也影响抛秧质量。
2.2抛秧时间和密度把握不准,抛秧机使用不当
很多农户抛秧时机把握不准确,不是过早,就是过晚。过早,则地表过软,秧苗土坨入土过深,收不到抛秧效果;过晚,则地表过硬,秧苗土坨入土过浅,造成漂秧和倒伏。同时,抛入单位面积秧苗的株数过多,超过正常数量的60%以上,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光合作用不好,造成秧苗徒长,大量倒伏;有时还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不但不增产,反而减产或绝产。机械抛秧时,有很多操作手不阅读使用说明书,盲目使用和操作抛秧机,随意使用燃油、润滑油,混合油配比不合理,更有甚者在配制混合油时使用食用油。导致抛秧机产生抱轴、拉缸等故障,时有烫伤及其他伤人等危及人身安全事件的发生[4]。
3技术要点
3.1育苗及整地要求
要育出高质量和健壮的秧苗。一是育秧盘的选择,建议选择434株/盘(有353、434、541株/盘等多种)为佳,该密度育出秧苗的土坨重量大,易入土、易立苗;二是育苗土的选择和配制,育苗土应选择山坡土或园田土,并加入20%左右的黏土(黄土),使育苗土有一定的黏度,混匀后使用,保证秧苗土坨不易破碎;三是播种后育秧盘表面覆土一定要刮净,避免秧苗连根,否则会造成拔苗时分不开苗或人为分苗时秧苗土坨破碎;四是控制秧苗高度,抛秧苗抛秧时秧苗高度以10~12 cm为最佳,可采用调节苗床通风时间和通风量来控制秧苗高度。整地质量对抛秧质量有直接的影响,翻地时耕深以15~20 cm为宜,耙地时伐块要耙碎、耙细,地表要整平,达到高低不过寸,地表要干净,草、根茬、杂物要捞净,抛秧时水深以寸水不露泥(俗称花达水)为宜。
3.2抛秧时间与密度的确定
准确把握抛秧时机,适时抛秧。大风天不能抛秧,3级以上风时应停止抛秧;下雨天不能抛秧,防止秧苗土坨粘连在一起或土坨被雨水淋碎;水层过深不能抛秧,寸水为宜,若水层过深,应及时放水;秧苗过高不能抛秧,若过高应将苗尖部分削去。土壤及耕深不同,耙后泥浆沉淀的时间均不同,要使田面软硬适中,秧苗土坨入土深度以1.5 cm为宜。快速确定抛秧时机的简易方法:站在将要抛秧的地块边,用手捏住苗尖,手臂伸直将秧苗举过头顶斜上方,松手后秧苗自由落入田中,以秧苗土坨入土2/3为最佳抛秧时机。根据土壤条件、作物品种、生长习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