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开发上郡秦故塞以北诸的量化分析.PDF

汉武帝开发上郡秦故塞以北诸的量化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武帝开发上郡秦故塞以北诸的量化分析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汉武帝开发上郡秦故塞以北诸县的量化分析 武  沐  王希隆 (兰州大学历史系  730000)   内容提要 :上郡秦故塞以北诸县是汉武帝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上郡秦故塞以 北可考者为 6 县 ,1 县不确定 。以6 县计共开垦土地约 90 —100 万亩 ;若以7 县计则 为 100 —110 左右 。占《汉书》卷 29 《地理志》所记全部耕地82 70536 万亩 的 01 — 02 % 。6 —7 个县共有人口9 —10 万人左右 。占《地理志》所记西汉全部人口6 200 万 的015 % ; 占上郡 668 万人口的 16 弱 。其规模是空前的。 关键词 :汉武帝  诸县  量化分析 汉武帝却匈奴 ,筑边塞 ,开拓河套 、河南地 ,时人誉之“新秦中”。“新秦中”南缘秦故塞 ,包 括今鄂尔多斯高原 、宁夏银川平原及内蒙古河套地区。“新秦中”曾经是汉武帝“徙民实边”的 ① 主要地区 ,一徙就是十几万或几十万 。如元朔二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三年徙往新秦 ② 中等地七十余万口 。此外 ,迁徙的罪人 、罪人家属以及屯田卒亦不在少数 ,据《汉书》卷 24 《食 货志》载 ,仅武帝元鼎五年就曾发往河套 、河西地区“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位于秦故塞以 北的上郡诸县是汉武帝开发“新秦中”的主要地区之一 ,但究竟迁徙了多少人 ,开垦了多少荒 田, 由于史籍记载过于简约 ,很难确知 。加之这一地区今 日大多已被毛乌素沙区所覆盖 ,实地 考察亦无从着手 。因此 ,本文对于汉武帝开发上郡秦故塞以北诸县的量化研究不仅对汉武帝 开发“新秦中”能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局部剖析 ,而且对于探讨毛乌素沙区的形成和变迁亦或有 一定的帮助 。如有不妥 ,敬请指正 。 一 、自然概况   秦故塞以北的上郡地处鄂尔多斯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 , 向北延伸到今鄂尔多斯中部的乌 审召至鄂托克旗一带 。这里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 ,但总体讲 ,主要为草原与泽卤之地 ,森林 、农 耕区与荒原沙地所占比例不大 。这在主父偃的对策中反映得非常清楚 。《史记》本传载 : 秦始皇不听 ,遂使蒙恬将兵攻胡 ,辟地千里 , 以河为境 。地固泽卤,不生五谷 。……偃 盛言朔方地肥饶 ,外组合 ,蒙恬城之以逐匈奴 , 内省转输戍漕 ,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 主父偃擅长长短纵横之术 ,他的对策虽自相矛盾 ,但不难看出讲的都是实话 ,而这恰恰从不同 的角度道出了鄂尔多斯高原是以草原与盐碱湖滩为主的地理环境 。汉武帝在北方 、西北边郡 ③ 的北地 、上郡 、西河 、安定 、天水 、陇西设有六牧师苑 ,分养马匹三十余万头 ,给六厩牛羊无数 , 其中北地 、上郡 、西河的北部均在鄂尔多斯高原内,可见这里的草原相当辽阔。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课题组学者们的研究表明 ,汉代时这一地区气候 ① 《汉书》卷 1《武帝纪》。 ② 《史记》卷 30 《平淮书》。 ③ 《汉书》卷 19 《百官公卿表》, 注引《汉旧仪》。 ·104 · 已进入较为干旱的时期① 其气候的大体情况是 :年平均降水为 400 —500 之间 ,年平均气温 ( ) 6 —7 ℃,这与今 日大体相同。 附图 1 、2 表中所列采样点除岱海木花河采样点不在本区外 ,滴 哨沟湾与乌审旗陶利采样点分别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东南萨拉乌苏河和乌审召旗附近 ,它 基本涵盖了本文研究的区域和代表了汉代这一地区的气候概况 。如果考虑到鄂尔多斯高原降 雨从西北向东南逐级减少这一特点自古以来并无多大变化的话 ,我们可以将秦故塞以北上郡 这一辽阔的区域大体划分为 :1 、黄土高原农耕区。这一区域主要为上郡之白土县全境以及龟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