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共享精品-doc】.doc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共享精品-doc】.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共享精品-doc】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 2007-09-20 ?? 何蓉 ?? 社会学研究 ?? 点击: 230 一、寺院经济的宗教意义 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 提要:本文以宗教与经济生活的关系为基本视角,考察了中国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的内容、规模和经营方式,指出在其物质化的外表之下包含着宗教的理念,而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经济在宗教上的正当性得到了保障,体现并传播了佛教的基本伦理原则。本文以中古佛教的经济经营与社会影响为核心,剖析了其宗教性的特征,为进一步综合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提供了初步的框架。 关键词:佛教寺院经济 社会的宗教 布施—功德观 吕澂先生在论及中国佛教诸宗派的演变时指出,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义学”衰落(吕澂,1979:242),其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解,即中国佛学乃至佛教的发展与演变,是与一定的供养方式或经济模式直接相关的。 证诸史籍,则晚唐、五代之前的千年与北宋以降的千年间,中国佛教经历了以讲求义理辞章的庙堂之学为突出特征到以民俗化的佛事实践为主的转变,其供养方式也经历了从世俗供养为主到僧侣自我供养为主的变化。换言之,佛学讲论最为兴盛的年代,正是佛教寺院经济蒸蒸日上之时,而唐武宗灭佛在相当程度上截去了当时佛教赖以依托的经济根基,并昭示着中国佛教将由新的方向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的前期成果,项目批准号06JJD840001。 宗教与经济在现象上的这种契合方式并非偶然,但却与佛教留给人们的印象不相侔:何以一种宣扬弃世苦修的宗教,其发展会受到寺院的经济模式的制约,且出现义学与财富同盛共衰的情况?近年来对于佛教物质文化的研究亦表明,历史上,佛教的确呈现出冥想人定与经济经营并存的现象:一方面认为“钱、财、宝”是修行的障碍,强调少欲知足是修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广占田宅,产生了势力强大的寺院经济,从而产生了与一切皆空、制欲苦修的基本教条不甚一致的、以雄厚财力为支撑的金碧辉煌、庄严具足的外表(柯嘉豪,2003)。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佛教的寺院经济是否具有宗教上的正当性,又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呢? 历来对寺院经济的研究(如:陶希圣,1979;何兹全编,1986;黄敏枝,1977b,1989;道端良秀,1977),主要是从社会史、经济史的内部,关注作为经济部门之一的寺院经济的特征、规模、种类等内容,较少讨论寺院经济的宗教特质以及它如何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演化,而在这一视角下,兰道尔·柯林斯与谢和耐的见解颇为引人注目。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met)以重商主义来总结中国佛教的经济经营。他认为,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国,而印度有较发达的工商业传统,很早就产生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其经济法律的实践要比中国先进得多。佛教东传的过程不仅传人了一种宗教观念与宗教传统,而且也传人了一整套经济、法律的制度与方法。具体地说,佛教僧众传人中国的是一种“近代资本主义的形式”,即通过积累供物和商业收入而组成的供品资产,形成了一种共同管理之下的公共财富,是一种“供物的资本化现象”(谢和耐,2004:232)。 柯林斯指出,在中国中古时代早期和初唐,僧侣们如同企业家一样,系统地管理信徒们捐献的土地与财产,寺院是土地交易、金融贸易和生产机械的生产、使用中心。因此,他认为,自汉朝末年至明朝初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儒教社会”(Confucian society),不如说是一个“佛教社会”(Buddhist society),存在一个强大的“佛教寺院资本主义”(Buddhist monastic capitalism),佛教僧侣们在政治斗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ollins,1986:58—73)。 由以上种种,产生了如下问题:中土佛教是否积极参与了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如果是,它如何在其教义范围内容纳经济经营,以何种方式参与经济经营且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其寺院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存在所谓佛教的资本主义吗? 基于此,本文选择以中国中古时期的寺院经济为切入点,①从宗教教化所造成的经济行动的精神因素入手,讨论经济社会结构的宏观发展的微观机制问题,试图从佛教这一维度上建立关于宗教的特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可能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将中古时期定义为三国至唐、五代,即公元3至10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宗教信仰领域的重要发展阶段,儒、释、道三教已逐渐定型,中国佛教在学习、传播源自印度的教义和礼仪的基础上,又加以改造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土佛教诸宗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本文选择以中古、特别是隋唐作为研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