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影响.docVIP

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影响

姬塬前侏罗纪侵蚀古地貌对油藏分布影响   摘要:姬塬地区延安组的沉积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延10段为河流沉积环境,延9至延8段为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环境,沉积演化过程中同样性质的古地貌单元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不同,形成不同的沉积组合方式,从而影响了油藏的形成和分布。通过古地貌对延安组下部油藏影响的研究,结合已探明油气的空间分布、上覆地层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等多种因素,确定了姬塬东斜坡地区的斜坡区一河流相成藏模式和河谷一三角洲前缘成藏模式。   关键词:古地貌;油气成藏;侏罗纪;成藏模式;姬塬东斜坡   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河道和古高地间斜坡带发育隐蔽油气藏,已经发现多个小型构造一岩性油气藏。油藏发育及分布受古地貌控制明显,分布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单个油气藏含油面积一般仅为0.3~1.8 km2,储量丰度一般为20×108~40×108 t/km2。油藏驱动类型为边底水驱动,储层物性较好,边底水活跃,自然能量补充充足,油井产量较高,稳产时间长。以盐18-8井区为例,投产近3 a来累计产油203 684m3,目前综合含水率仅为20.4%,平均单井日产原油达5.7m3/d。通过对姬塬东斜坡区沉积相带展布及组合方式分析,从古地貌形态、油源条件和运移通道等方面分析了古地貌对侏罗系油气成藏的影响,总结了姬塬东斜坡区石油成藏的特点,明确了下步勘探方向。      1 沉积体系      1.1古地貌特征   姬塬地区构造上位于天环向斜和伊陕斜坡交接部位,延长组沉积后,晚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沟壑纵横、起伏不平的古地形,下侏罗统延安组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沉积旋回,至延9段沉积期古地貌基本被沉积填平。研究表明,姬塬地区侏罗纪早期可以分为古高地和东、南2个斜坡的古地貌格局,姬塬东斜坡地区富县组及延10段总厚度由西南向北东逐渐增加,变化范围20―80m,地形较为宽缓,坡降约为5.7―6.3 m/km,东斜坡带上零星分布少量小型构造一岩性油气藏(图1)。      1.2沉积演化特征   沉积特征研究表明,姬塬东斜坡延10段至延8段主要为河流和三角洲相沉积(图2)。      (1)延10段主要为辨状河沉积,砂体连片发育,耿20井区盐44-40井发育厚度达30.4 m的巨厚砂体,充分反映了河道充填型沉积特征。延10段整体表现为东北部厚,向西南减薄,即远离该时期宁陕河谷河流沉积规模减小。延10段沉积期,耿20井区距离宁陕河道最近,相比盐12-1井区、盐18-8井区和盐22-10井区,河流边滩相发育规模最大,沉积砂体也比其他3个井区平均厚5 m。   (2)延9段顶部发育了1套稳定的、广泛分布的、厚度较大的煤层,反映沉积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植物繁茂,同时也反映宁陕水系已开始集水成湖,湖岸线在研究区内。沉积相发育具有区域性特点,距离宁陕水系最近的耿20井区为湖相沉积,沉积微相为前三角洲相,砂体基本不发育,而盐12-1井区、盐18-8井区和盐22-10井区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环境,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较发育。      (3)延8段沉积期水体变浅,盐12-1井区和盐18-8井区砂体厚度一般小于5 m,测井曲线为低幅锯齿状或尖峰状,沉积微相主要为天然堤;而盐18-8井区和耿20井区砂体最为发育,累计厚度一般为8―12 m,反映盐18-8井区和耿20井区河流入湖作用增强,局部表现出进积特征,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逐渐发育。由于该时期湖泊水体较浅,河流入湖后水流能够保持较高速度沿湖底水道继续向前,河水所携带的大部分悬浮和推移载荷推进至河口外的湖区,使河口坝沉积基本不发育。      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2.1油气来源   对盐23-9井和耿20井侏罗系原油取样,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分析:原油为成熟油,r=0.8%。为烃源岩生油高峰阶段产物;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为-30.0%~-33.2%;饱和烃馏分中五环三萜烷含量较高,藿烷以c30藿烷占优势,18a(H)-30-降新藿烷(c29ts)含量较高;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      分析表明,姬塬地区侏罗系原油的沥青质、碳同位素、成熟度及生物标志物分布等特征与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相似,与长7段泥岩最为接近,推断侏罗系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长7段深湖相泥岩为姬塬地区主力烃源岩。   2.2古地貌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2.2.1古地貌对延10段油藏的控制作用   (1)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湖相暗色泥岩及油页岩等)的展布控制了中生界油藏的平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