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仁学思想中情感张力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中情感张力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仁; 礼; 忠恕之道; 情感
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
一仁之全德性及其与情感之间的内在关联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范畴,至于仁的内涵究竟为何,孔子却从未给予一个概念式的界定,其论仁之言总是基于弟子的不同或者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作相应展开的。比如,对于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按:以下引《论语》,仅注其篇名)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颜渊》)
即使是同一个弟子问仁,孔子的前后回答之间也有所区别。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又: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孔子言语的某一方面或层次,而以整体的眼光视之,实际上,孔子是将仁看作人们的道德修养所成就的一种理想人格①,且这种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又必定表现为诸种具体的德行,如:爱人、恭敬、谨慎、宽厚、诚信、敏锐、慈惠、刚毅、果断、不逞于口舌、勇敢②、脚踏实地③、达观④,等等。明道尝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2](p.16) 将仁视作诸德的统称;朱子继而将仁明确地称之为“本心之全德”[3](p.115);著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也指出:孔子的仁是一个状态性动词,“如英语中的‘noble’(高贵的)一词,涵括全部有教养的人所独有的优秀品质。”[4](p.25) 三子之论,可谓善言也。
鉴于仁必定表现为诸种德行或道德品质,孔子论仁时便自然根据每个弟子的自身特点或所处的实际环境予以展开。不仅使弟子感到亲切自然、容易领会,而且还可以避免因空洞和抽象地论仁所可能导致的玄虚、脱离生活的思想流弊。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体认。既然孔子论仁总是不离相应的生存处境,那么,他必定对仁和情感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相应地,孔子也因此极其重视情感的自然性和真实性,反对对其加以遮掩和蒙蔽: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于其邻而与之。”(《公冶长》)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
何以如此?因为,仁德之成就是以人生之情为内在支撑的:就正面而言,真挚的情感是一个人修身进德和成就仁人君子目标的人性基础。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心目中的仁人君子绝非以不食人间烟火、冷冰冰的、没有正常人的思想感情之面目出现的。相反,他们既品德高尚,又具有丰富真挚的情感。比如,孔子曾回答樊迟问仁时曰“爱人”,即仁之德表现为宽爱或惠爱他人。但同时,仁之德也同样会表现为对某些人或事的厌恶之情,如其曰:“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人是爱憎分明的。不仅如此,真挚而不加掩饰的情感还是人们修德成仁的人性基础。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指出:为仁要立足于自己对于父母兄长自然而真挚的感情这一基础(“本”)。只有紧贴并基于自己以孝悌为代表的各种正常的情感体验,一个人修德成仁的实践才会具备坚实可靠的人性基础。否则,仁的观念及其所体现的各种品德必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空而不实。
从反面来看,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己真挚情感的涵养,任其流逝、甚至加以遮掩、文饰以至于虚伪做作,则在丧失了其修德成仁之人性基础的同时,还极容易成为“乡愿”式的小人: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阳货》)
故孔子坚决反对那种为人处事中的“以德报怨”的做法:“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宪问》)“以德报怨”者,不仅违背了自己自然真实的情感,其行为是虚伪的,且也定是因为某种私心才如此,故又是违背公平、正义的。这种行为为害人心甚大,为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