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芦花荡浪漫情怀另类思考
对芦花荡浪漫情怀另类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选录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人物、著名作家孙犁的名篇,因其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常常被人们称为“诗化小说”。本篇小说创作于1945年,因为作家长期生活、工作在冀中平原,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异常熟悉,所以他用如诗如画的意境,讲述了一个美丽而感人的英雄故事,表现了抗日军民的英勇行动。主人公是那位“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人,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小说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交通员夜送两个孩子进入苇塘,因疏忽大意致使女孩大菱不幸受伤,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老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决心向鬼子复仇。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不带一枪一弹,凭着惊人的水上绝技,用竹篙狠狠打烂了十几个鬼子的脑袋,为女孩讨回了血债,也为自己讨回了自尊。人们会以为这是一篇纪实性很强的作品,事实上,这篇小说以浪漫主义的笔调,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传奇英雄们的智勇双全和乐观豪迈。
一
孙犁善于用抒情的笔调写出冀中平原军民的抗日故事。他在作品中,常常对具体的战斗过程作浪漫化的处理,如《荷花淀》的结尾,一群少妇无意中把鬼子引进了伏击圈,让水生他们像风卷残云似地收拾干净,这种描写同样包含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浪漫想像。富有意味的是,在孙犁的笔下,你几乎看不到惨烈、血腥的战斗场景。不仅如此,他还善于用富于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战斗的气氛,舒缓紧张的节奏,他是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来写时代的风云变幻的。
必须承认在那个非常时期,解放区的文学创作要严格遵循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范与训诫,为了鼓舞广大革命群众的士气。解放区的革命作家有他的难处,他并不是有意扭曲事实,只是想用浪漫的想像来鼓舞民心、振奋士气。这一点对于六、七十年后的孩子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那个逝去的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对于他们是太遥远了。他们会天真地以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胜利的果实摘得太容易了,而绝不会以为这只是浪漫的想像。令人遗憾的是,老师们大多只是按照教参资料的提法给学生简单补充一下有关的细节,很少有人深挖细敲,分析小说中的浪漫情怀是有着特定的时代因素的:“文艺要为政治服务”。老师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的原因与目的何在,否则就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误导。
二
虽然列宁很早就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说过,在文学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艺术不可能无所依附。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一位政治伟人的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新文学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转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这自然成为了革命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指南针。解放区作家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作品,大多包含了欢快明朗的英雄主义旋律。但同时也掘开了一条平庸的甚至是矫情的浪漫主义的先河。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建国后红色经典中的浪漫叙事,还是贺敬之等政治抒情诗中的壮志豪情,甚至包括刘白羽、杨朔等人作品中的诗意与浪漫,都有其暗含的政治目的,都自然地迎合主流意识形态。汪曾祺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其实我看浪漫主义只有‘为政治的’和‘为人的’两种。或者,说谎的浪漫主义和不说谎的浪漫主义。有没有说谎的浪漫主义?我的《羊舍一夕》《寂寞与温暖》就多多少少说了一点谎。一个人说了谎还是没有说谎,以及为什么要说谎,自己还能不知道么?”的确如此,随意翻开我们的一部红色经典,本来极其凶残、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很随意地就成了不堪一击的愚者、弱者。历经艰苦卓绝的苦斗才获得的胜利,被描述成如此的易如反掌、唾手可得。这种想像与夸张,其目的并不在于有意扭曲事实,(谁都知道革命与战争的血腥惨烈)。真正目的是,在物质条件极其贫乏的条件下,鼓舞和振奋广大人民的勇气与意志,以便更好地、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意在为当时的人们寻求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持。正因如此,贺敬之的诗歌中充满着豪气冲天的宏伟抒情,刘白羽的散文中洋溢着壮丽的畅想、磅礴大气的想像,杨朔不得不在《荔枝蜜》中,“天真”地做了一个梦。
三
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浪漫情调继续发展。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迁中,一部分政治意识敏感的知识分子作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感召,以适应、追赶时势,企望跨上新的台阶。”(文学史家洪子诚语)这些作家,在时代的洪流中辨清了方向,他们为了迎合主流意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