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舞文弄法现象文化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舞文弄法现象文化解读

对舞文弄法现象文化解读   摘 要:中国古代“舞文弄法”现象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其一,明法科的“不贵”、具体执法者的社会地位低下、政治前途暗淡等因素导致优秀人才不屑于吏务;其二,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导致了官员的“业余”性;其三,君王“求法外小善”的思想干预,仁政思想与法治思想本身矛盾的无法调和;其四,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永贞革新党具有相对彻底的法律意识,但革新的失败使得依法治国思想的星星之火未能燎原。   ?す丶?词:唐代;舞文弄法;官吏素质   ?ぶ型挤掷嗪牛?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7)02-0089-04??       “舞文弄法”,通俗的解释就是钻法律空子,在案件的审理中玩弄文字技巧以达到非正当的目的。“法司用刑,或持巧诈,分律两端,遂成其罪。”[1]“刑书未尝明启亦未尝胥占,惟意之所杀则舞文。”[2]??   阅读唐代史料,“舞文”、“舞弄文法”等词频繁出现,如:“骨鲠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3]中宗神龙元年一次性除名18名酷吏,其原因就是“其文深刺骨,迹徇凝脂,高下任情,轻重随意”[4]。唐朝多次颁布处分奸吏“舞文”的诏令,如:高祖的《颁定科律诏》,玄宗的《慎选法官敕》、《整饬吏治诏》,肃宗的《申明赏罚诏》,德宗的《刑政箴》,宣宗的《饬狱吏推断不平诏》,《禁奸吏舞文诏》。唐代君王采取了许多措施试图防范或制止司法官吏钻法律空子的行为,如完善法律条文和法律制度、规定案件审理时间、设立律学、培养专门的司法人才、为选拔司法人才专列“明法”科考试、强化御史台的监督功能等。此外,天人感应的思想使执政者经常会到狱中勘定访查看是否有冤狱存在,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以防止冤案错案的发生。应该说整治“舞文”者一直是唐历朝君王的持续努力,但是到懿宗朝时,“狱吏苛刻,务在舞文,守臣因循,罕闻视事。以此械系之辈,溢于狴牢。追捕之徒,繁于简牍”[5]。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韩非子把文士看作是危害国家的五大蛀虫之一,“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工;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6]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儒生和侠客一样搞乱了国家的法律,其区别只是前者是从内部混淆视听,后者是硬性的外部挑衅和冲撞。??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儒生队伍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上升成为文士(或儒生),一部分则变成了处理日常事务的“文吏”。他们之间往往互相鄙视,文吏被蔑称为“刀笔吏”、“俗吏”,“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同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汲黯就曾骂张汤:“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7]陈子昂也断言:“刀笔之吏,寡识大方;断狱能者,多在急刻。文深网密,共称至公。爰及人主亦谓其奉法。”[8]??   国家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均由刀笔吏承担,文士儒生不屑也无法厕身其间: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孺生在其间,见为不习事,不署曹[9]。??   贞观时中书侍郎刘祥道列举了举选七弊,其第七条也为此而发: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比来选补,皆取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纵欲参用士流,皆以俦类为耻,前后相承,遂成故事[10]。??   反过来文吏也瞧不起儒生,把他们称作是“腐儒”,厌恶他们的迂阔和空谈,所以就形成了“夫儒生能说一经,自谓通大道,以骄文吏;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11]的局面。??   唐代的开放和宏阔给了部分儒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礼乐雅颂才是“皇王之道”的体现,所以唐代文儒大都不屑吏事,志存高远,否则,宁愿做“润色王道”、“赞佐政本”的清官。“方当弥纶帝绩,岂徒润色吏事而已。”[12]所以即使有天才的执法本领,唐代的儒生也会选择参加进士或明经科的考试而不会把自己设定为明法人才,根本不屑于基层的具体事务性工作,如孟郊在溧阳尉任时就公然不上班,整天围着一片水塘放声吟诗。尽管县令因他不理政务而不得不聘请了一个“假尉”来替他处理日常的工作,“分其半薪”,弄得他更加穷困,但作为诗人他是骄傲的,自觉比那些埋头解决琐屑的诉讼的县尉活得更有尊严。高适说他自己在封丘尉任上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三年就弃官入哥舒翰幕了。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不屑吏事的因素存在。??   刘晏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对“士”和“吏”进行了性质上的区分,认为“吏”只能做一些琐碎的日常事务,“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必委之士类;吏惟书符牒,不得轻出一言。” 因为,“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廉洁,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