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傣族僧侣学生二元教育体系之博弈分析
对傣族僧侣学生二元教育体系之博弈分析
[摘 要]佛寺是强化傣族人族群意识的精神领地,是文化习得和文化传承的场所。接受佛寺教育已经沉底为每一个傣家男子自我认同的标志。这必然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在今天,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佛寺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种种冲突。本文从现象背后的原因入手,以求得解决矛盾之道。
[关键词]博弈 二元教育体系 僧侣学生 傣族
作者简介:单江秀(1981-),女,汉族,云南玉溪市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05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一、引言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傣族文化是融合了百越文化、华夏文化和印度文化之后而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佛寺,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习得的场所。接受佛寺教育是每个傣族男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人生礼仪,是判断其成熟的标志,已经沉淀为傣家人的一种民族情结。在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以传授神学内容为主的佛寺教育同宣扬科学文化的学校教育之间,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佛寺的僧侣剃度上均产生了诸多矛盾。在这场博弈过程中,均显现出了两个教育场域的特点。在倡导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环境平衡,实现文化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时代主题下,寻找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努力达到共荣共存是本文所试图尝试的。
二、概况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云南省的南部边陲。辖一市两县。这里世代居住的民族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13种少数民族和尚未识别归系的克木人、空格人、排角人、补过人、阿克人等,是云南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中国古代沿海一带的百越族群,[1](P205)是一个世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云南傣族自称“傣”(dai)。汉唐史籍称傣族先民为“濮”、“越”、“僚”,宋、元、明称“白衣”、“白夷”,清以来称作“摆夷”。汉族民间习惯称“摆衣”、“旱傣”、“水傣”。50年代经过民族识别后,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自称而确定为“傣族”。据说“傣”是自由的意思。
三、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其佛寺教育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
我国傣族地区普遍信仰的佛教属于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是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开始的。史料证实,早在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就开始传入,七八世纪傣族地区佛教已经很昌盛。
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之前,傣族自己信仰的对象是“猎神猎鬼”和“寨神勐神”。之初,受到傣族本土宗教的阻抗,长时期渗透之后逐渐在西双版纳立住脚跟,并最终将寨神勐神纳入了佛教的庇荫之下。
南传上座部佛教战胜本土宗教有其本身固有的因素。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一个极其庞大文化体系。在普及佛教文化的同时还在傣民中树立了三根精神支柱:一、标志着宗教伦理道德规范的三藏经;二、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三、标志着文化教育普及的民族文字和文学艺术。这三根支柱正是傣族人梦寐以求的保障社会发展进步的法宝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准则。
佛教文化已成为傣族人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力量,其诸多方面与每个傣族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紧紧相连,不同层次的傣族人均受到佛教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为此,傣族人往往把佛教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把宗教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而且,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确实引起了社会的变化。傣族,跃为该地区周边各民族中文化最高、经济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的民族。
(二)佛寺教育的普及
佛寺,傣族俗称缅寺,是举行宗教祭祀和僧侣诵经习文的场所,也是培养傣族男性知识分子的“学校”。按照傣族的习俗,男孩一般长到七八岁,必须由父母或其他亲属为其举行隆重仪式,将之送进佛寺剃度为僧一段时间。据说这种做法有三个意义:一是为了超度祖先亡灵;二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三是为了学到傣文、民族传统知识和佛教知识。整个傣族社会认为只有当过僧侣才算得上是受过教化的人,才有建立家庭的权利,才能被社会所重视。男子如果不进寺庙当和尚,则被称为“岩里”,即“生人”,将不为社会所接纳。
傣族人民把自己的子弟送往佛寺接受其教育的首要原因是,佛教给傣族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书面语言,成为傣族社会文化传承的工具,成为最终战胜寨神勐神的重要条件。佛教的胜利又为佛寺教育提供了政治和舆论上的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并且傣族上流社会不断从佛寺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吸收成员,造成了通过接受佛寺教育攀登社会等级阶梯的机制。因此,佛寺教育最终成为该社会文化传承的社会整合的重要制度,在历史上对傣族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西双版纳,村村寨寨都建有佛寺,并且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佛寺即学校,佛爷即教师,和尚是学生,经书是课本”的佛寺教育体制。男孩们进到佛寺后,要背诵经文,识傣文,学天文地理,还要学做人的道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JG 05-2020 基坑支护技术标准.docx VIP
- 综合实践劳动课教案.docx VIP
-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doc VIP
- 海书专升本刷题测试卷15.docx VIP
- 贵司专升本磨刀进阶营大学英语第一次模拟测试.docx VIP
-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各一套).doc VIP
- 浅谈宽带电力载波与窄带电力载波在电力抄表中的利弊关系(行业资料).doc VIP
- 护理人员分层培训现状调查.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IPv6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行业前景预测报告.docx VIP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诊疗指南2025.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