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审美内蕴.docVIP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审美内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审美内蕴   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如《孔雀东南飞》中“????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      一、冷落黄昏      (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叙写了游子远行在外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旅途的辛苦劳顿和对妻子的思念。陆时雍《古诗镜》评:苦情密调,吐露无余矣。何逊《慈姥矶》:“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能已,江上望归舟。”诗人日暮赏夕,聊解客愁,怎料望他人之归舟,客愁未解,反而更增一分惆怅。沈德潜《古诗源》有论: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在唐宋诗词中,这类黄昏思乡的佳句就更多了,如孟浩然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柳永的“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辛弃疾的“最苦是,立尽月黄昏”。元代散曲中黄昏意象仍是常见的,最有名的当属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了。   在游子思乡的同时,独守空闺的思妇也开始“暝色起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有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正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太阳西沉,飞鸟归巢,外界的种种怎能不惹起思妇孤独无聊、寂寞难耐的愁绪呢?同样的,在《诗经》中也早已选取“黄昏”入诗来表达思妇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诗纯粹写景,却给人无限联想:太阳下山了,鸡进窝了,牛羊从放牧的山上下来了,外出的人陆续回家了,只有女主人公在倚门翘首期盼着行役在外的丈夫。清代许瑶光在《雪门诗钞》中评论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这一评价准确地把握了黄昏意象的审美特质,揭示此诗“黄昏怀人”模式对唐宋诗词的深远影响。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思妇在斜晖临暮之时倚楼远眺,可眼前过尽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惋悱恻?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妇感物伤怀的内心活动在这“三月暮”的季节,“黄昏”时刻,“雨横风狂”的气候里,显得尤为细腻。而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更是把思妇的孤独凄凉写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迟暮叹老,伤时忧国   我国大量古代文献都记录了先民拜日以祭祀天神的宗教,如《礼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孔颖达注:“天之诸神,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尊也。”可见上古先民对太阳是顶礼膜拜的。与此同时,先民们也产生与之截然相反的情绪,那就是对落日的忧虑和畏惧。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时刻,太阳的西沉意味着一次生命的结束。在黄昏之际,人们很容易联想起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短暂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