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docxVIP

“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

PAGE PAGE 10 一、绪论 在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名字连同她的传奇人生犹如一个“美丽 而苍凉的手势”,具有意味深长的启示。尽管 1943 年被称为“张爱玲年”,1943 ——1944 年的年轻的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红极一时,但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张爱玲的名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张爱玲作 品在大陆的大规模再版,人们对这位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女作家,重新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她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种版本的张爱玲传纷纷出炉,回忆文章和纪念 专栏也得到了关注,这种大环境与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观念的提出,促使了评 论界对张爱玲生平及创作的研究。灵真在《华文文学》1996 年第 1 期的《海内 外张爱玲研究述评》对半个世纪的张爱玲研究作了回顾,指出 1985 年钱理群等 四人所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最早将张爱玲列入大陆文学史排行 榜,从 1987 年起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论文明显增多,研究日渐深入细致,范围更 加广泛,但论文虽多其实并不丰厚,从整体上没有超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的水平,尽管有些局限使张爱玲研究远未能获得文学史公正的评价,但这也无形 中为进一步研究张爱玲提供了可开拓的空间。 1996 年以后张爱玲研究的热潮仍在继续,张爱玲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独特魅力 也在影响着文坛乃至民间的价值观与审美、文化生活。于青就认为中国的“当代 通俗小说(特别是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开始渐渐以张爱玲作为一种评价标 准,继而这种评价引发了新的市民小说的创作”。张爱玲小说带给后人的文字享 受,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有了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和实验”。比如大陆作家创 作题材的扩大,包括苏童、王安忆、叶兆言在内的一大批作家的创作都多少反映 出张爱玲的地域书写和回忆书写的特色。散文创作上,张爱玲的笔法特别是“流 言体”也为一些女作家借鉴模仿,出现了“玲珑剔透,妙趣横生”的“小女人” 散文。[1]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的高扬,张爱玲的“乐听市声”,安然享受 物质生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观被“小资们”引以为自豪,张爱玲的隽语妙思也被 广泛引用于各种小报或杂志之中。而“随着中产阶级的生活的获得,一种中产阶 级气质在一些知识者文化人身上形成;还有一些人,物质生活虽未能中产阶级化, 精神上却先期‘预支’了一份‘中产阶级气质’。[2] “具有中产阶级气质的人, 对话精致,乐于享受。张爱玲的许多题材有关吃饭穿衣、看戏听曲,因而,极易 在中产阶级的意义层面上得到欣赏仿效。”而“在模仿张爱玲的过程中,张爱玲 的原始意义消失了,我们能够读到的文字已滤去力量和忧患,只剩下矫情、苍白、 平庸,自我欣赏和赶得上时髦的自得。”由此,廖梅大呼“警惕张爱玲”。[3]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阅读总是一种误读。在张爱玲带给沦陷区文坛惊喜的 1944 年,傅雷就以“迅雨”为笔名在 5 月份的《万象》月刊发表《论张爱玲的 小说》来表达“他对爱玲作品的爱之深痛之切”。(宋淇《私语张爱玲》)尽管张 爱玲“对他的立论严谨,态度宽厚,也不禁暗自折服”,但她“当年对迅雨的批 评不尽同意”[4]并于 7 月在《新东方》杂志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作为回应,“虽 未指名道姓,正面交锋,但她闲闲几笔 ,意在言外,让文艺界的人士从此认识 了她‘四两拨千金’的本事。”[5]而唐文标在《张爱玲研究》一书中说到:“傅雷 的文章一经刊出,《连环套》就被‘腰斩’,以后张爱玲也不再在《万象》出现。” 柯灵以为唐文标只看到了事实,却没有阐明真相。《连环套》中断有别的因素, 并非这样斩钉截铁,但当时的细节已在他的记忆中消失,说不清楚。不知道张爱 玲是否因迅雨的评论文章而如此激烈刚硬,但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中却 说:“迅雨全文的结尾只有两行: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奇迹 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却没有好下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的身上! 这段结语对我的姊姊刺激最大。她立即决定要出第一本小说集,书名就叫《传奇》。 并写下了这句前言: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 里寻找传奇。”如今,历史的碎片蒙上了灰尘,我们也无法回到张爱玲的真实心 境,但她的《自己的文章》却是一种“四两拨千金”的气势,不管张爱玲愿不愿 意,误读一直在继续。 抗战胜利后的一年间,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可谓销声匿迹。由于同胡兰成的交 往,张爱玲被有些小报攻击谩骂为“文化汉奸”,以至她于 1947 年出版的《传奇》 增订本的序言中,用大约四百多字的内容,从头至尾都在澄清文化汉奸的传闻。 40 年代后期,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解放区文学的特质被片面歪曲,给文 学创作带来了致命的创伤。集体主义、国家主义被作为一切价值的所在,张爱玲 的作品被冠以“个人主义的”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而被剔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