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 仁思想对我国海洋文化影响.docVIP

浅析儒家 仁思想对我国海洋文化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儒家 仁思想对我国海洋文化影响

浅析儒家 仁思想对我国海洋文化影响   摘要: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应对我国的海洋文化进行研究。基于此目的, 文章浅述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出其我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海洋文化 儒家思想 海权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蕴藏着远比陆地丰富的资源。二战以来,全世界的海洋国家纷纷都投入到了海洋国土、经济、能源等海洋权益的竞争中。我国作为一个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拥有37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的海洋大国,如何正确的、系统的认识开发海洋,极大影响着我国发展复兴大业。而其中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也决定着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命运。由此,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无疑是影响国人的最为深远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对我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其中核心思想便是“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同时,他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主张。由此可见,“仁”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我认为,儒家思想给我国的传统海洋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体现在已下几点:   一、过分强调“仁义”,忽视海洋活动的原始目的   人类最早的海洋活动,原本就是一种自发的经济活动。杨群教授的研究证实:距今6700至6000年,太湖地区母系氏族繁荣鼎盛的马家浜文化,是以水田稻农作业为主兼有饲养、狩猎、渔业和采集的综合经济;而到了夏商时代,人们已经对近海的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特有的海产品以进贡的方式向中原输送。《尚书·禹贡》记载:冀州有“鸟夷皮服”,曾运乾曰:“蔡沈云: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海洋资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开发。“太公以齐地负海泻卤, 少五谷而人民寡,乃通鱼盐之利。管子对桓公曰:‘齐有渠展之盐, 请君伐范薪煮沸水为盐,征而积之。’于是自十月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果之得金万壹千余解,山海之利,甲于诸国。”当时上谷至辽东有“ 鱼盐枣栗之饶”。齐国在山东沿海“ 通鱼盐之利”,其海滨地区“海物惟错”种种的自发的海洋经济行为说明,人类之所以走向海洋,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海洋,改造自然而造福于人。从这点原本的初衷来讲,于道义之“仁”并无关系。然而,在传统海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利益的获得越来越多的被“仁义”所限制,体现出一种以“仁义”为先的文化倾向。儒家思想认为义高于利。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由于中国的农业文明和自然条件要好于周边国家和地区,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习惯性的把中原作为是世界的中心。《国语》《禹贡》把世界划分为五服。《周礼》则为九服。皇帝为天子,天子君临天下。这样的高姿态生动的体现在了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中。如世界著名的郑和下西洋的伟业。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不少他国的物产,但是总体来讲,交换给别国的礼物则更多。政治上的道义代替了经济上利益。故这样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并非商业目的航行,而是官方的出使,其更大的意义是在于体现我泱泱大国,仁义天下。《明太祖实录》23卷:“外夷向幕中国,来修朝贡,危踏海波,跋涉万里,道路既远,赀费亦多,其各有赍,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命”,这也充分体现了当时明成祖“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的基本国策与方针。统治阶级缺乏对海洋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充分认识,自认为乃天朝大国,无需向蛮夷之邦学习什么,我们的东西也比外国人的好。从一个层面上使中国失去了成为世界海洋大国的机会,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明朝颁布了海禁令,从此中国的海洋文化一蹶不振,走向了衰败。   二、主张“仁爱”,缺乏海权意识   相较于西方人,中国海上力量的建设明显滞后,随之而来的恶果集中体现在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海洋文化的落后是导致近代我国有海无防的根本原因,而深究内因,就是我国落后的海权意识。郑和下西洋的伟业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也是我国海洋事业的顶峰,他比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行都要早了大约一世纪。可为什么从那时起中国的海上力量不仅没有增强,反而逐渐落后了呢?这当然与我国国情与地理环境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理念上的区别。明成祖在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国家关系的原则是:宣诏颁赏,增进友谊;调解纠纷,达到和平相处;树碑布施,联络宗教感情;克制忍让,化干戈为玉帛。这充分体现了天子的仁爱之心。而同时,西方人又是怎样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