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北魏洛阳佛寺平面布局
浅析北魏洛阳佛寺平面布局
摘要: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佛教教义广为传播,礼佛成为社会的主要风气,佛教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魏洛阳的佛教寺院的建筑形式具有明确的代表性。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的宗教建筑,从而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北魏、《洛阳伽蓝记》、有塔型佛寺、无塔型佛寺
中图分类号: B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佛寺是伴随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建筑类型,其早期的布局形式必然和其发源地——印度本土的佛寺布局相同。我国关于建造佛寺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后汉书·陶谦传》,文中记录了陶谦同郡人笮融在徐州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也记载了这件事:“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由此可知,当时的佛寺是由“重楼”和“堂阁”组成,“重楼”在中间,“堂阁”在四周环绕。《魏书·释老志》详细记述了佛教传入我国的始末以及佛寺的出现。“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这一事件在《水经注》一书中也有记载:“穀水又南径白马寺东,昔汉明帝梦见大人,金色,项佩白光。以问群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发使天竺,写致经像,始以榆盛经,白马负图,表之中夏。故以白马为寺名。”当时的佛寺、佛塔是按照印度的佛教建筑样式修建的,以佛塔为主,塔有一层、三层、五层、七层、九层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北魏时期仍是佛寺布局的主要形式。目前洛阳白马寺遗址尚存,但经过数次损毁和重建,其形制已不复原始面貌,残留的金密檐式砖塔也另置在塔院中。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生改变,和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佛寺建筑亦然,逐渐和中国本土建筑融合,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两侧对称布置附属建筑的多院落布局方式深深影响了佛寺的平面布局。据宿白先生研究,东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布局的发展,大致分两段:前段在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前,佛寺以塔为中心,但寺院建置开始扩大,出现了供佛的殿堂(或称堂殿、高堂等)、讲诵经书的“讲堂”或“禅诵之堂”以及僧人安禅的“禅诵之堂”或“禅房”;后段自五世纪迄六世纪八十年代初南北朝结束,一般寺院多仍依旧,即以塔为中心,但皇室高第的寺院则日趋繁杂,出现了中院、别院、双塔、层轩飞阁、复殿重房等。塔建殿前,仍依就制。通过《洛阳伽蓝记》对北魏洛阳佛寺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佛寺的平面布局正处在转型期,呈现出多种形态。在此,依据寺中有塔、无塔把书中的佛寺分为两大类,分别加以分析。
一、有塔型佛寺
据《魏书》释老志说:“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
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在《洛阳伽蓝记》提到的69所佛寺中,建有佛塔的有16所,近四分之一的比例。由此可知,北魏时期的佛寺已不严格要求必须建造佛塔,很多佛寺是没有塔的。但是另一方面,建有佛塔的寺院等级都比较高,大都是皇族高官所立,如永宁寺、瑶光寺、胡统寺、融觉寺等等。可见在人们的意识中,佛塔仍是佛寺的标志性建筑物,但这一范式已经不是一成不变的了,受到地形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时,佛塔是可以省略的了。
北魏洛阳的有塔型佛寺,其平面布局大多遵循以塔为中心,其他建筑环绕布置,围合成为四方形平面的做法。这里以永宁寺为例。永宁寺是洛阳城内最为豪华壮观的皇家寺院,创建于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胡太后所立。胡太后笃信佛法,不惜工本建造佛寺。寺院最壮丽的莫过于位于中心位置的佛塔。“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信法只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