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器词觚字文化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酒器词觚字文化思考

对酒器词觚字文化思考   摘 要:在传唱和传抄李叔同《送别》歌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觚”的不同理解,“觚”字被改为“瓢”“杯”“壶”“斛”等不同版本。这种改“觚”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雅俗文化的变化与碰撞。   关键词:李叔同《送别》 觚 瓢 壶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歌,为人们喜闻乐唱,在传唱传抄过程中,除了上面正版的“觚”字外,还出现了“瓢”“壶”“杯”“斛”等不同的版本。丁贻谋在《一个“觚”字绊倒多少明星》一文中说:“就我所听到的演唱而言,词中的“觚”字竟有多次变脸。第一次听见成方圆把它唱成了“瓢piáo”,字幕也如此!成方圆在以后的演唱中做了更正。孰料后来却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发现误唱。某一栏目有人把“觚”唱成“斛”(hú),字幕也如此。《大风车》中的“金龟子”,干脆把“觚”唱成“壶”(字幕也如此)!”   “觚”字多次“变脸”,人们为何能加以接受或默认?      一、“觚、瓢、壶、斛、杯”解      《说文解字》:“觚 ,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从角,瓜声。古乎切(gū)”可知“觚”原指一种用动物的犄角制作的较大的饮酒酒皿。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论语》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仪礼?特牲礼记》:“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可见,“觚”字在典籍中是“酒杯”之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酒的逐步普及,饮酒的器皿除了动物犄角,也制作出陶土“觚”。商周青铜器发达后,“觚”的材料又由青铜替代,当然也有漆木的“觚”,因为制作起来简便。   “觚”用作饮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大酒杯。造型为圆形细长身,喇叭形大口,侈口,细腰,圈足外撇。   商朝初期和中期,“觚”的器身较为粗矮,圈足部有一“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更甚,圈足上无“十”字孔。   这一时期的“觚”胎体厚重,器身常饰有蚕纹、饕餮、蕉叶等纹饰。“觚”的基本形体有以下数种:半封顶流口式,中腰收缩,上口喇叭形封顶似商早期的盏状,有一流槽可倾倒酒水,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此器仅一件,今馆藏于河南开封。宽体式,上口似喇叭而倾度不大,胴体较粗,器底约在通高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高三分之一左右,其上有大十字孔。宽体侈口式,器形如上而宽,口侈大,圈足上有大十字孔。束腰式,器形中等,胴体收缩,最小径在体形中段,圈足上有大十字孔。西周时期,“觚”趋向衰落,很可能用漆木“觚”替代了青铜“觚”。但西周青铜“觚”也有较为特殊的,如中腰甚细的“觚”,体形比例皆细长,自圈足以上皆作细体管状喇叭形,外观无腹;还有腰细如笔管状的腰极细式“觚”,皆为西周早期觚的独特形状。   “觚”与“觯”,古籍记载颇有混淆处。《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二升,‘觚’三升。”《韩诗》:“二升曰觚”。可见,古籍中对于“觚”的容量解释也不尽相同。   现今考古界所通称之“觚”,是沿用宋人制订的旧名,是否为古籍中的“觚”,无法证明。因为商周之“觚”铭文中皆无其名,但据形体定为饮酒器,是可信的。有一商代早期“觚”,其口部半封顶,并有一流可饮,是为饮器的直接证明。“觚”与“爵”是一组配合使用的青铜饮器,常相伴出土,也有“觚”与“?小背勺楹系摹VV莅准易?三号墓、安阳小屯338号墓中均出土过二“觚”、二“爵”、二“茸”。   《说文解字》:“瓢,蠡也。从瓠省,票声。”“蠡”的意思是用葫芦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有“以蠡测海”,即用瓠瓢来测海水的量,后为成语,简化为“蠡测”。比喻见识短浅,看不见事物的全貌。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典籍将蠡测,文章若管窥。”   蠡升:容量一升的瓢。蠡帽: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蠡勺:一瓢勺。   《三苍》:“瓢,瓠勺也。”“瓠勺”就是“瓢勺”,即用老熟的葫芦干壳剖成两半所做成的勺子;如《论语?雍也》有“一瓢饮”。“瓢箪”:饮食只有一瓢水,一篮饭。比喻清寒穷困。   “瓢壶”为盛酒的器具。葫芦若小,剖开制成的酒器叫“瓢杓”。   “瓢”当然可以盛酒,也可用以饮酒,一般用“瓢”饮酒,虽可见其豪爽,但均为在某种特殊场合下的因陋就简之举,如梁山好汉之辈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样,有点粗,更表示着俗。文人雅士如李叔同,岂会用“瓢”饮酒撒泼。   “斛”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十斗也。从斗,角声。胡谷切(hú)。”由《说文》可以看出:斛为形声字,本义是古代计量粮食的量器,十斗为一斛。历代“斛斗”并称,还有“斛子”“斛槛”等称谓。不管十斗为一斛,还是南宋后的五斗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