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莽改制非理性因素探析
【摘要】王莽是在西汉后期儒家社会政治地位上升、社会政治环境急剧恶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物。他沿着儒家教义打造的阶梯登上政治权力的巅峰。然而,当他试图以儒家经典中的古代制度改造现实社会时却遭遇失败。如果将王莽事迹和其身处时代结合起来研究,就会发现王莽并非乱臣贼子,而是一位虔诚的儒家信徒和失败了的改革家。
【关键词】王莽改制 非理性因素 理性分析
王莽篡汉,实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结果,西汉晚期政治黑暗衰败,以王莽为核心的儒生集团,依托国家最高权力,试图以儒家经典指导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全面改革。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有明确指导思想的改革,也是儒家思想第一次触碰社会实践。此次改制虽然失败,但一次失败的改革似乎比一次成功改革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需要改制的时代
西汉元帝以后,政治日趋衰败,皇帝皆沉溺于声色,不问政事。汉元帝时关东十一个郡国大水,人相食,而元帝却酒宴狩猎,“驰骋干戈,纵姿于野”①。汉成帝时徭役大兴,赋税大征,百姓困苦,辗转饿死于沟壑,且热衷微服出巡,寻欢作乐于市井之中。朝中政事交付太后王政君之家,以至很长时间公卿百僚不知其所在;汉哀帝昏庸胜过成帝,不仅继续将朝廷大政委系外戚,更为荒唐的是心系男宠董贤,赏赐无度。
与之相反,外戚宦官势力却不断增强,出现了专权结党营私的石显,权倾朝野的外戚傅太后一家及丁太后一家。汉哀帝宠臣董贤,年仅二十二岁,更是备位三公,其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高官、外戚、宠臣如此,朝中普通官吏则历经官场争斗,深知宦海浮沉,纷纷趁大权在手贪财好色,无心顾念朝廷政事,整个社会弥漫着末世心态的放任、焦虑和疯狂。公卿、列候、亲属、近臣等社会精英,本该引领社会风气,实际上确是奢侈逸豫,被服绮毅,钟磬鼓乐。当然,某些有识之士也曾试图扭转社会颓势,如大司马师丹提出限制占田亩数和占奴婢数量,但君臣上下俱无执行诚意,相反,竟然亲自参与兼并土地汉成帝“置私田于民间”②,丞相张禹、翟方进在民间广买田宅,其中翟方进为强占民田竟公然破坏汝南郡鸿隙坡水利设施。地方豪强更以雄厚经济实力横行乡里。谏议大夫龚胜称当时社会状况是百姓贫、盗贼多、官吏恶、制度苛、刑罚深、赋敛重。最可怜的是下层贫民,谏议大夫鲍宣说这些下层贫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在疯狂的兼并大潮中,他们或沦为奴婢,或成为盗贼。
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中国古人总是希望从历史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面对西汉晚期困局,人们相信诸子百家中会有一种学说使社会和谐。法家曾为秦王朝信奉,但秦短命而亡显示了法家治世的缺陷。汉初黄老思想曾作为治国信条,但到文景时期就积累了太多社会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儒家身上。
先秦儒学被视作“无益于人之国’的学问,汉初刘邦本不喜欢儒生,常解儒生之冠溲溺其中,也曾骂名儒丽食其为竖儒。汉初统治者对儒者态度的转变,得力于叔孙通和陆贾等人。但当刘邦得意宣称自己的天下是“居马上得之”读书有何用时,陆贾提醒刘邦骑马能得天下,但不能骑马治天下,即不能用打天下的心态治理天下,刘邦幡然醒悟。叔孙通认为“夫儒者难以进取,可与守城”,③并帮助刘邦整顿朝堂礼仪秩序,使刘邦感受到皇帝之尊贵,从此对儒生作用刮目相看。到汉文帝时,贾谊又帮助汉文帝将儒家宣称的“三代”树立为人类的理想时代和政治家治世的目标,“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去久”④,至此,儒家思想已在悄然影响西汉的政治生活。
汉武帝时期,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但武帝并非儒家虔诚信徒,曾对三代政治表示怀疑,尧舜时期无为而治,周文王则是食不甘味,勤恳辛劳,同样是治理天下,为什么无为可至治,勤勉亦可至治?所以他口头尊儒,但仅儒家的忠孝以行教化,日常政务仍是法家风格,汲黯曾经直言不讳:“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儒学地位于元帝时发生实质性转折,元帝做太子时就主张“宜用儒生”,即位后立即重用大批儒生。成帝更是以诏令的形式要求官员向朝廷举荐博学之士入朝为官,肯定了儒者师的作用。
随着当政者对儒家的重视,儒家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到汉成帝末,太学中生员弟子达三千人,到王莽秉政时,又有所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渐渐形成了一个儒生集团,他们以三代为治世蓝图,在践行儒家教义、割除社会弊政等诸多方面建立共识,视儒家经典为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企图把千疮百孔的西汉晚期政治舞台变成实践自己学说的场所。
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历史人物
就在儒家地位不断上升,西汉政治亟需改革之时,出生显赫、锐意改制、虔心向儒的王莽成为时代的焦点人物。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家族在元、成时期非常显赫,先后有十人封侯、五人官至大司马,势力遍居朝野。大将军王凤当政时,郡国守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