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维禅诗三境浅谈
内容摘要:王维称“诗佛”,诗作禅意盎然,存“思与境偕”之妙。其三首诗典型地显示了禅诗的三重:《过香积寺》观安禅之境、《终南别业》显骋怀之境和《山居秋暝》感至乐之境,诗中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入禅悟佛之致可观。
关键词:王维 诗境 安禅之境 参禅之境 入禅之境
王维,笃于佛,染于禅,耽于诗,成就了“诗佛”之誉。王维诗歌,诗语中有禅意,禅语中存诗味,终使其诗臻于“思与境偕”(司空图)的空灵境界。王维的三首禅诗就典型地展示了其诗境形成的阶段性特质,有安禅之境、参禅之境和入禅之境的差异,很好地揭示了“诗佛”求佛之心:安禅向佛、骋怀参佛和入禅见佛。
一.“安禅”之境
这是安禅向佛之阶段,此为借助佛法消释心中无妄时期。“安禅”本为佛家语,即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的俱寂境界。苑咸《酬王维》诗序说:“王兄当代诗匠,又精通禅理。”王维受家庭浓厚的佛教氛围和社会佞佛风气的影响甚大,笃志学佛,安禅以消除心间烦忧。其佛理可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香积寺位于四川涪城县,寺名源于《维摩经》,王维因声造访,诚心乃至,可堪“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六首》),超尘脱俗之念和安禅入定之想已然融入香积寺中。
超尘脱俗景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等看似写景,实则会禅,自然景物之宁静用以印证诗人归寂之心态,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赵殿成评曰:“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王右丞集笺注》卷七)诗歌写出了一个幽深、静谧的境界。诗人用静境来体现排除心间妄念,达到气定神怡境界以摆脱人世一切烦恼。景能怡心,境可引情,感山水之清新,得超尘之心境。
安禅入定境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毒龙,佛家谓邪念妄想,比喻世人的欲望。佛教故事有云:西方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某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佛法可制毒龙,静谧能克欲念。王维笃好南禅宗,亦曾为南禅宗开宗立派大师慧能写过碑志,而慧能主张不假外求,靠“己心弥陀”顿悟。王维观山水、赏景致间不执著于外物之感官,而是“即色游玄”,清幽宁静之景已然深契“无心于万物”的佛玄心胸,故而诗人能将禅之拈花微笑的意念转化为诗之空明脱俗的审美。“安禅制毒龙”,人不可能没有欲望,要兼有理性,更须以理性去克制各种欲望。读王维诗,确感清新气,生禅家意。
二.“骋怀”之境
这是参禅悟佛之阶段,此为闲适淡逸超然物外时期。“骋怀”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远离尘嚣,置身空旷山野之间,极力让经世俗浸染的心灵找一个立命之地,寻一份寄托,得到一种补偿和满足,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哗和骚动,山林自然成为诗人的慰藉。能隐逸,能坐忘,能谈禅,能悠游,观其《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想隐逸,素食于终南山,享受山野之清,“游目骋怀”,徜徉山水、寄寓情怀、愉悦身心,源于有好道之嗜,感参禅之妙。
好道之嗜。“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所好之“道”,不仅仅是禅宗之道,而是哲理之道,指普遍精神的本体。所以,无论是凝望云卷云舒,还是观赏花开花落,都是为探寻“道”,探寻生活的要义,探寻人生的真谛,探寻宇宙的奥秘。在生活角度而言,王维是“骋怀”,从宗教角度而言,他是“好道”,于审美角度来说,他是“趋趣”。骋怀舒目,禅诗旨趣归一,其居住环境、往来人丁和生活方式皆如参禅。所居无氛垢,纯净,亦指无杂念、无机心,“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新晴野望》),碧峰白水,秀丽一片;所语或林叟或樵夫,皆野老(不与人争席),与林叟谈笑甚恰,随遇而安,“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终南山》),向樵夫信口问宿,安然行止;日常所观照,或“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登河北城楼作》),或“山中习静观朝槿”(《积雨辋川庄作》),无论是“心与”、“静观”,都描绘了一种审美静观的思维方式。所以,诗人在“寂寞掩柴扉,茫茫对落晖”(《山居即事》)中体物悟道,妙谛自在。
参悟之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悠闲之至,心与物游。王维坐看云起,陶潜悠然见南山,他们不是“穷格”眼前的云山,也不是只在自己的身心,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诗人从云之聚散、鸟之盘桓,体会诗学和禅意。清代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