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壮语吐字咬字对艺术歌曲演唱影响
广西壮语吐字咬字对艺术歌曲演唱影响
【摘要】浅论广西壮语吐字咬字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关键词】壮语;吐字咬字;声乐教学;影响
前言
和汉族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一带的美声唱法演唱人才相对匮乏,缺少叫得响的歌唱家,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因素除了地域条件、文化素质、师资水平及教学设施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民族语言的影响,就广西壮族而言,壮语的发声习惯严重制约着广西美声唱法人才的成长。本文主要是阐述壮语的吐字咬字对演唱汉语艺术歌曲的影响。
一、壮语的发音特点
语言中的所有音节都包含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要素,和汉语一样,壮语的声母也由辅音构成;韵母由单元音、复合元音加辅音或自成音节的鼻音构成;声调是表示整个音节高低升降长短的超音段音位。
1、声母
壮文有22个声母。声母的读法在后面加元音a或e,以便分辨。可以把声母编成五组来读:
唇音:b,mb(双唇塞浊音声母),m,f,v
舌尖音:d,nd(舌尖塞浊音声母),n,s,l
舌面音:c,y,ny(舌面鼻音)
舌根音:g,ng(舌根鼻音),r
腭化音:by,gy,my
唇化音:gv,ngv,h(h+x)
壮语普遍带有“先喉塞音声母”,多数是带先喉塞音?b、?d;有些还带先喉塞的半元音声母?j,?w和带先喉塞的鼻音声母?m、?n、?g,它们在和声调的配列关系上具有清辅音声母的特性。
2、元音
壮语中没有以元音起头的音节(个别语气词例外),音节的元音前若没有其他声母,则必须有一个喉塞音声母。另外元音分长短和高低。一般有-i、-u、-m、-n、-y、-p、-t、-k八个韵尾,有些方言还有-w或-?等韵尾。
另外,作为词或词素的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根据韵尾,声调又分舒音调和促音调两大类。舒音调一般有六个;促音调一般有两个,也有多至四个甚至八个调值的。声调有辨别词义的作用。
二、壮语的发音对艺术歌曲演唱的影响
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要求语音准确、清晰;民族唱法也有“以字带声”、“腔随字行”、“字正腔圆”的要求。这说明,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对语言的发声有着共同的要求,壮语的发声对美声唱法(文中主要指汉语的艺术歌曲)的影响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1、辅音的影响
从壮语的发声特点可看到,壮语的发声位置较靠前,且大多的词和字的声母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先喉塞音”,它的着力点基本是在唇齿和舌尖之间,壮语用嗓力量大、白,真声比例大、共鸣腔运用较少,如“三”、“十”“四”等在汉语中声母是“s”的字,在壮语中都是带舌音的先喉塞音,汉语中的“z”在壮语中全部发“s”,还有“k”“p”“t”在壮语中发“g”“b”“d”,和真正的“g”“b”“d”完全相同。壮语发音特别强调字头,亦即声母重韵母轻,这和美声唱法中要求的字头要唱得短、轻、准且存在着冲突。这些因素导致壮族学生在用普通话歌唱时,往往会夹带这些口音,这和美声唱法所要求的低喉位和吐字咬字的着力点有着强烈的冲突。
2、韵母的影响
壮文中的元音舌位都比较高且短,而美声唱法中,字腹(既元音)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在汉语中称此为“四呼”。然而,在壮语中,如“i”,在壮语中发“ed”,短促的闭音节,基本用不上共鸣腔体;
一、对壮族学生的教学技法训练
对壮族学生的声乐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用和汉族学生同一种方法来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既唱不好汉族歌曲,也唱不了本民族歌曲,“千人一腔”的局面就在所难免。
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基本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真声假声都用,把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要求声音有爆发力,声音和呼吸的统一,高位置,通过气息的震动和声带的震动,把所有头部的腔体、面部的腔体,都震动起来,形成一种混合震动,再加上有支点的深呼吸的支持。这个深呼吸的支点恰好是在横膈膜,这个支点越深,它的力臂就越长,声音的力度也就越大,弹性也越大。然而在壮语的发声中,声音的位置基本在口腔,高喉头位置的发声阻碍了整个发声器官的运用和调动。
1、喉位的调整
我们常常能听到母语是壮话的人不管操什么语言,声音都偏炸、白且挤,这都是缘于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壮话的吐字咬字。根据壮语发音普遍处于高喉头的特点,第一步应着手于中低喉位的训练,此时O、U最有效,O、U母音能使学生容易找到低喉头位置发声,在此基础上进行I、E的练习,I、E母音主要是增添声音的色彩和密度,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觉不到换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