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发现和研究.docVIP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发现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发现和研究

广西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发现和研究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南盘江,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后始称红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广西中部,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改称黔江。红水河干流全长659千米,本文所指流域包括乐业县、天峨县、南丹县、东兰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马山县、忻城县、合山市、来宾市等地域,流域内分布众多的新石器时代台地遗址(见图),经过近年的调查和发掘,丰富的材料对研究红水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及与周围流域的史前文化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 主要遗址      红水河流域的台地遗址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两岸台地上,常见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地势开阔平缓。由于已发表的台地遗址材料比较分散,有必要对一些主要遗址作简单介绍。   1.都安北大岭: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乡八甫村那浩屯东南约1千米的北大岭,地处红水河及刁江交汇处的台地上。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迹主要有石器制作场和墓葬。墓葬墓坑均不甚明显,葬式有仰身屈肢、侧身屈肢和肢解葬三种。陶器仅见夹砂陶,火候较低,胎质较粗糙,疏松多孔,手制,内夹石英颗粒、植物碎末等。器型多为敞口圜底釜。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的褐陶及黄褐陶;纹饰以粗绳纹为主,有少量中绳纹及细绳纹,胎壁大多较厚。石制品类型包括斧、锛、凿、研磨器、石刀、砺石、石砧、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及大量的石料、断块、碎片等。其中以原料、断块、碎片和石器毛坯、半成品为主,石器以斧、锛、凿、研磨器为主。晚期主要发现灰坑等遗迹。遗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陶器完整器较少,胎壁较薄,有泥质和夹细砂两种;陶色有红陶、褐陶、红褐、灰褐、黑褐几种,纹饰主要为细绳纹,其次为刻划纹。器型多圜底和圈足,圈足多有镂孔。主要器型有高领罐、带耳罐、陶罐、陶钵、陶盆等,以高领罐居多,有敞口、直口两种,有的领中部有一道装饰花边,有的为一道凸棱。石器以双肩石器为主,器型有铲、斧、锛等,均通体磨光{1}。      早、晚两期的地层和器物特征都有明显的不同,早期地层的土质为棕红色砂粘土,晚期地层为灰褐色砂粘土,差异较大。早期的陶器器型多为粗绳纹的圜底釜,火候低,胎体厚,石器以磨制斧、锛为主。晚期的陶器类型已大量增加,以高领罐为主,胎薄,纹饰常见细绳纹,石器出现较多的双肩石器,两期文化差异较大。   2.巴马坡六岭: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巴廖村停岁屯东北方向的坡六岭上,地表散布大量的砾石、石锤、砺石、断块、石片、碎屑,以及石斧、研磨器等石器或石器毛坯等,特别是石英断块和碎屑较多。遗物全是石制品,类型丰富,有石斧、石锤、研磨器、毛坯、石拍、砺石等石器{2}。   遗址的地层有三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灰褐色的耕土层,第二层为灰黄色沙粘土层,土质较板结,出露少量的石器。第三层为棕黄色沙粘土层,同样出露少量的石器。遗址文化性质与北大岭基本相同,应为一个石器制作场,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也与北大岭类似,但已出现方格纹石拍,年代可能比北大岭早期晚。   3.大化大地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古龙村古龙屯北面的大地坡,红水河与灵岐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层包含大量的石片、碎屑,特别是一种石英的碎屑较多。从采集到的石器看,遗址至少应存在早、晚两期不同的文化遗存,但主要堆积以早期为主,器类主要包括砍砸器、石斧、石锛及其毛坯和半成品,此外石锤、砺石等石器制作工具也比较多。在北大岭遗址晚期普遍存在的有切割痕迹的石料和磨切器在本遗址中也有发现{3}。   遗址的地层堆积较厚,保存较好,第一层为灰褐色耕作层,土质疏松,第二层为棕褐色沙粘土,包含物有石器、断块、石片、碎屑等石制品,厚约1米。遗址文化性质与上述两处遗址类似,从发现石制品类型、特征可以确认存在石器制作场遗迹。遗址早期的文化特征与北大岭相似,晚期发现的切割砺石主要用以磨切、加工石器,石器制作技术已比早期有明显进步,这也是早期不见的器型。   4.马山古楼坡:位于马山县金钗镇乐江村上凌屯古楼坡地上,北为红水河,与北大岭遗址隔河相望,地层中可见大量的动物骨骼、炭屑、红烧土,和一些石器、石片、碎屑等石制品。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居多;打制石器主要为砍砸器,磨制石器有石斧及斧、锛毛坯。   地层分为二层,第一层为灰褐色沙粘土耕土层,第二层为棕红色的沙粘土层,剖面出露石制品、动物骨骼、炭屑等,地层保存较好。遗址文化性质与北大岭类似,存在石器制作场遗迹,其时代应与北大岭遗址早期相当{4}。   5.大化琴常: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岩滩镇常吉村琴常屯东约500米的弄石坡,东临红水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片和砺石,石器以斧、锛、铲为主,多数仅在刃部加工磨制,通体磨光较少。也出土少量磨制精致的小型石器和大石铲。陶器分夹粗砂、细砂两种,以红陶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