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爱玲与萧红语言风格比较研究
张爱玲与萧红语言风格比较研究
摘要:张爱玲和萧红是中国文坛上闪耀的两位女性作家,二者笔下描述了不少鲜活而动人的人物形象,尤以女性形象突出。本文从模仿方向、描写手法、修辞方式三个层面对二者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二者作品差异。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语言风格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国中末期,文坛大盛。才子才女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着文笔相近者,而萧红与张爱玲便是两朵同样忧郁动人,却散发出不同芬芳的奇花。1942年萧红逝去,1942年张爱玲初入文坛。巧合的时间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相同的细腻情思,却并未使她们的风格一脉相承地贴近。虽同样关注的是人生本质的深刻,同样是在社会与家族环境下的身不由己,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两人极大的不同。文字乃文章之细胞,而文风便构成了差异。所以本文将试图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一窥两位才女作品之差异。
二、文献综述
作为民国文坛上两位风格独特备受瞩目的女作家,不少学者早已对她们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作出了不少对比。
张蕾、马乐(2017)从萧红诗化语言的运用,儿童化语言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运用,自传式语言的运用和地域化语言的运用五个方面对萧红的作品?M行了细致的分析,他们指出萧红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是通过其独特的儿童叙事视角、女性意识、深刻的生命意识和地域文化意识而呈现的。
陈俐(2013)和覃治华(2008)通过分析都发现了萧红小说语言中“陌生化”的特点。他们认为因为萧红的作品中有大量超常规文体语言的使用,进而使她的文章产生了生疏感和新鲜感。比如陈俐提到在《呼兰河传》中“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先冒烟了。” 这一句话中萧红并没有按照人们寻常的思维顺序进行论述,她将语序倒转,将“风来了”“雨来了”这类话反过来说,便使寻常的,熟悉的事务自然的陌生化了。而覃治华也引用了《王阿嫂的死》中“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这句话,阐释了同样的特点。由此可见,萧红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为她的文章营造了美感,也体现出了她作品中所具有的现代意识与一定的审美追求。
李琦(2012)从语言特点入手,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之所以成功的三个语言特征:古典和现代元素的融合,新奇贴切的比喻和富含哲理性的语言,此外还分析了她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家庭的熏染,天赋的独特性以及时代的影响,并通过这些分析得出了张爱玲的文章独具特色且自有一定高度。
魏华(2012)从张爱玲语言艺术风格入手,提出了“张爱玲体”的概念。所谓的张爱玲体,刘川鄂认为其基本特征就是以人性的主题将女人的命运加以“犯冲”的色彩和苍凉的基调并以参差的结构和繁复的意象将其表现出来,而魏华将其总结为张爱玲将古典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流畅且灵动的笔触描绘出的一种以苍凉为底色的人性社会。她将人物放在日常生活中,看似脱离了过去社会和社会大环境,却实则用她富有张力的语言生动的刻画出了社会在潜移默化中为这些小人物决定的凄惨的命运,使他们或肢体残缺,或精神破碎。比如《金锁记》中描述的悲剧人物曹七巧,关于她的语言描写呈现着一种凄凉的缺失,而关于她的外貌描写则体现着一种美感。“七巧笑了一声道:‘难不成我跟了个残废的人,就过上了残废的气,沾都沾不得?’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D?D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
韩雅(2015)从美术的角度,结合了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理论对萧,张二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她通过五对艺术风格学基本概念,将二人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尤其是在语言方面,她指出张爱玲的笔触更加的细致,就像工笔画,一丝一线都详细的精心设计。而与之相对,萧红的描写则更加写意,仿佛是由色块的叠加而形成,随心所欲。例如《小城三月》中的人物翠姨,从头至尾也没有关于她的肖像描写,只是通过描写她的仪态,她的说话风格便勾画出了一位虽面容如隔纱却能让人感到她沉静稳重气质的女子形象。而反观张爱玲的作品,仅仅是关于眼睛的描绘便各有不同。比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眉心很宽,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而印度公主则有着“影沉沉的大眼睛”。一下便比对出了从外貌到性格中的差异,十分精巧。如此,二者区别,可见一斑。
王彦(2006)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替代性满足”,解释了萧、张二人对对比强烈的色彩选择源于二者相似的童年经历和起伏命运。她们试图通过作品中色彩的铺染来为现实人生中的苍白补色,以达到代替性的心理满足。同时王彦还指出二者虽语言风格迥异,却同样选择以色彩描绘来反应主题,并构建不同的色彩话语世界,某种程度上贴合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 理论。
三、张爱玲与萧红的语言风格
(一)模仿方向:红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