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家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宗棠家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左宗棠家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与曾国藩并称“曾左”的湘军名将左宗棠,以收复新疆、开发西北的历史功勋而名垂青史。他的家教思想同样丰富、感人。其主要内容有:要求子孙刻苦读书明理,贵在力行致用;要永保寒素家风,力戒各种恶习;坚持廉洁奉公,慷慨行善济困。左宗棠的家教思想,不仅对今天我国一般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家庭教育则有着更直接更现实的启示意义与教育作用。   关键词:左宗棠;家教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3-0095-09   以文明之邦著称于世界的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其中以孔孟儒家为代表的家教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人才教育与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诸如“孟母择邻”、“岳母刺字”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带有典型。各种《家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随着《曾国藩家书》的公开出版与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对《曾国藩家书》的评点,使湮没多年的曾国藩家教思想被重新挖掘出来,在海内外广泛传播,而发挥其资政育人的应有作用。相对来说,与曾国藩并称“曾左”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其家教思想却较少有人提及,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左宗棠的家教思想也十分丰富、感人,足以与曾氏的家教思想相媲美,都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湖湘文化的璀璨明珠。本文拟对左宗棠的家教思想作一初步梳理与分析,从中探寻其对当代文明道德建设与反腐倡廉的功能。   一、刻苦读书明理,贵在力行致用   作为出生于以耕读传家的下层贫困知识分子家庭,左宗棠受其祖上特别是父亲的影响,对家教始终高度重视。他认为:“一国有一国之习气,一乡有一乡之习气,一家有一家之习气。有可法者,有足为戒者。心识其是非,而去其疵以成其醇,则为一国一乡之善士,一家不可少之人矣。” [1 ]只有举人身份的左宗棠,在三次上京应试落第之后,就决心再不应试,“即拟长为农夫以没世” [2 ],在家教书务农,课读子女。在两江总督陶澍去世之后,已与陶澍订为儿女亲家的左宗棠,即入安化陶家教读其未来的女婿陶桄达八年之久,而且还携带其侄儿世延一道陪读,离开陶家后又在长沙设馆授徒数年。作为一个职业教书先生,左宗棠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家教经验。从咸丰二年(1852年)已经四十岁的左宗棠入佐湘幕,先后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处理湖南军务,抵抗太平军,到咸丰十年开始独领“楚军”征战江西、安徽、浙江,不久即升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扫平福建、广东太平军残余;以后又转战中原,讨平捻军,一直到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左宗棠在外南征北战达三十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很少有机会同家人团聚。但是,尽管戎马倥偬,军政繁忙,左宗棠始终没有忘记对妻儿亲人的眷念,没有放松对子侄后辈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家书来进行的。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中收录了左宗棠从咸丰二年(1852年)到光绪九年(1883年)的家书163封,其中除了几封是给其妻周夫人与仲兄、侄儿的,其余150多封都是给其长子孝威与二、三、四子孝宽、孝勋、孝同的。我们从这一封封满怀深情的家书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后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还可以看到一位政治家的光明磊落与教育家的真知灼见。   作为职业教书先生,左宗棠无论是对子侄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必须读书识字,明白事理,学做好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主要志趣与目的。在隋唐以后推行的科举制度,更是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踏入仕途,实现政治抱负的必由之路。而明清以后科举考试改用八股文,更是把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紧紧捆绑、束缚在狭窄的八股范围之内,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的自由发展与社会进步。对如何处理读书与应试的关系,左宗棠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予了明确的教诲。他在咸丰六年《与癸叟侄》的信中说:“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科名不能自养,则其为科名而读书,亦人情也。但既读圣贤书,必先求识字。所谓识字者,非仅如近世汉学云云也。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冯钝吟云:‘字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长者;得一贵仕,不如得一良农。’文人得一时之浮名,长者培数世之元气;贵仕不及三世,良农可及百年。务实学之君子必敦实行……此志当立。” [1 ]左宗棠对读书应试、求取科名表示理解,因为当时读书人想通过应试求得一官半职,得以养家糊口,亦是人之常情,但这毕竟不是读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读书如果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只不过是学舌之鹦鹉,对社会、对家庭又有什么益处?所以,他更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明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