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曹安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忆里的曹安路    这条路一头连着上海最大的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另一头连着上海的西大门――安亭,是这座城市最长的路之一。时过境迁,几番改建,如今它不再通往曹杨新村,但曹安路这个名字依然保留了下来。   1    母亲的嫁妆就是从这条路送走的。那是1981年的秋天,当时母亲还在安徽一家县级医院当医生,外公外婆执意要她先回上海,从上海的家中出嫁。一辆十吨的解放牌卡车披红挂彩,装得满满当当:樟木箱、梳妆台、衣橱、骆驼绒毛毯、红绸绿绸被子、描着“喜”的痰盂、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外公外婆几乎倾其所有,他们要女儿嫁得风光,以后不受欺负。    卡车沿着曹安路一路开到安亭,过了江苏地界,停在一条小河边。父亲带了四五条船来迎接,如同梁山好汉。那时,那个叫陆家的小镇还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父亲身穿一套灰色西装,胸前别着塑料花,喜气洋洋地指挥着接亲的队伍。    父亲母亲此前并没有见过面,只是在信里交换过照片,抒发过各自的怀才不遇,信的结尾是:致以革命的敬礼。父亲是镇上中学的老师,这是母亲在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了父亲的主要原因。母亲的偶像是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华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她梦想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一名瓦西里耶夫娜式的女教师。那一年,在淮北农村插队的母亲与保送复旦大学的机会失之交臂,她哭红了眼睛。几年后恢复高考,母亲一边值夜班一边复习,饿了啃窝头,用酒精灯煮山芋糊糊吃,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考前一个月,母亲急性肝炎发作,病危电报发到上海,外公流泪了。    在送亲的队伍里,唯一见过父亲的是我舅舅。婚礼前两个月,舅舅受外公外婆之托来小镇“侦察”,电话里他把胸脯拍得震天响:“阿姐,这个男人没问题!”   2    小时候,去上海是件大事。母亲提前好几天就高兴,父亲则一直忙着张罗行李。编织袋里塞满了青鱼干、咸鸭蛋、乡下人做的糕团,一只鱼篓里爬着甲鱼或大闸蟹,菜篮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鸡。我们从小镇北边的汽车站出发,到了安亭再换一趟叫“北安线”的公交车,沿着曹安路开进上海市区。印象中,这条路一直在修,坑坑洼洼,漫天尘土,一车人在无休止的颠簸中昏昏欲睡,路边是连片的农田和灰蒙蒙的厂房……窗外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当看到曹杨新村密密麻麻的新公房时,我知道,上海到了,而之前的道路仿佛都不能算是上海。    1990年的一天,父亲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武宁路上开了一家肯德基。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我哪知道什么“啃的鸡”,只知道爸妈要带我去吃外国鸡了。我依然记得那人潮汹涌的景象,每个柜台前都排着长长的队。母亲撇撇嘴说:“这里的吃的像不要钞票似的。”当时爸妈的月工资也就一百多,吃完一份不到二十块的套餐,父亲实诚地讲了一句:“下次我们只买鸡肉就可以了,其他的家里都可以做。就吃鸡,吃鸡最划算!”到了外婆家,我兴奋地见人就嚷嚷:“今朝吃过肯德基了!”    后来,每次路过这家店,我都盼着爸妈再带我吃一次,只买鸡肉,不要土豆泥和色拉。我拉着母亲的手叫:“快看,肯德基!”她望向别处:“哦,我们吃过的呀!”   3    每年春节都在上海过,这是母亲嫁给父亲时提的条件。过完年要回去了,照例又是大包小包,凯司令的水果蛋糕、三阳盛的芝麻核桃粉、王家沙的糕团,还有整包的大白兔奶糖,这些都是在小镇买不到的。母亲一边整理一边叹气:“没劲啊没劲!年过完了……”外婆指着母亲的鼻子骂:“哭哭啼啼做啥?又不是回安徽插队落户,哪天想家了再来!”骂着骂着,自己也流下泪来。    有一天我得知,流过小镇的吴淞江原来就是苏州河上游,突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仿佛我和上海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在河这头,外公外婆在河那头,我在上游打水仗,他们在下游倒马桶。    曹安路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回上海的路就这么一条。我犹豫着该写“回上海”还是“去上海”,就像我分不清哪里才是我的故乡。我和小伙伴坐北安线,在一个叫陆家宅的地方下车,然后各自换乘公交车去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我的小伙伴里有一个姓车的,大人们喜欢开玩笑叫我们“车匪路霸”。有时我气愤地想,肯定是“车匪路霸”这个名字叫坏了,导致我们整个童年都在无休止地赶路坐车。   4    在镇上,上海知青家的小孩从小就会讲三种语言:上课说普通话,下课说本地话,回家说上海话。有一次“车匪”在家吃饭时说了句本地话,他爹放下筷子,隔着饭桌就是一记耳光:“叫你不记得自己是上海人!”    “车匪”的伯伯早年在华亭路倒卖牛仔裤,是上海第一批“万元户”,他出手阔绰,压岁钱一给就是一千。“车匪”不声不响抽掉两张,剩下八百上交爸妈。他把两张钞票叠成小块,塞在鞋垫底下,像情报一样带回小镇。那是个两分钱一颗玻璃弹、一毛五分钱一根橘子棒冰、五毛一盒划炮的年代,而两百块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概念,我俩甚至不知道怎样破开这两张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