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docVIP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与意境显现   摘 要:《枯木怪石图》是文豪苏轼仅存于世的几幅画作之一,枯木与怪石相依而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大相径庭。而笔者欲从此画入手,对苏轼绘画取材和意义进行剖析,对其意境进行把握。这样我们更能了解苏轼绘画作品的风格,更能从其中体会出伟大苏轼的人格力量、人生态度和无我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枯木怪石图;苏轼;以丑为美;意境   一、《枯木怪石图》   《枯木怪石图》也叫《木石图》,整个画面呈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构图。“枯木,干枯枝曲”扭曲右倾而向上,顶端鹿犄角状,在构图上弥补了右边的空白,平衡了视觉的突兀,枝桠有盘曲向上之势,仿佛可以冲破画纸的束缚,向画外继续拓展,欲出而欲不尽。实为枯木则不枯,无树叶,但树干顽固枯傲和枝桠的凌空舒展,展现出了枯树的强劲之风。   “怪石,丑态横生”有愁思郁结之情。树根处,特大的体积占据画面的中心,丑石表面似卷云流动,笔触似无意却暗藏深意。旁有稀疏的丛草傲然挺立。给人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稀疏几笔恰到好处,不张扬却寓意深刻。   整个画面主体便是枯木怪石,虽无华丽意象,都为“丑木”“丑石”但却给观赏者一种向上的力量,无限的遐想,蓬勃的生命力。这便是这幅画的特别之处。   二、“以丑为美”的审美态度   “美”与“丑”是古今中外美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的美学理论很早就开始了对“美”与“丑”的探索,先秦时期的大量文献都谈到了“美”与“丑”的问题,其中的一些论述涉及到了“美”与“丑”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随着对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美”与“丑”在艺术创造中的表达、各自的审美效应等诸多问题也愈加受到重视。在众多“美”与“丑”的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古代中国“审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苏轼具有极大贡献。对文艺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处在宋代尚怪的文化风气当中,他诗歌创作上,从不避鄙俗的题材,他的《虾蟆》、《蜣螂》等诗都是证明。另外,他在诗中大量使用以“瘦、病马”为代表表现“病态”的动物意象。书法创作上,也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丑怪的特点,黄庭坚说他的字形“间觉扁浅,如石压蛤蟆。”绘画方面主要意象有枯木、怪石、寒林、佛像等,大多亦以丑怪取胜。创作上不避丑怪、追求怪奇的风格。除此之外,苏轼更在理论上对“以丑为美”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其一,苏轼对丑怪事物、怪奇意象中所蕴含的“美”进行了揭示。在苏轼看来,简单地把“丑”当成妨碍“美”的因素是不妥的。在艺术领域里,“丑”有些时候恰恰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他在《答李端叔书》中所说:“木有癯,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这里苏轼点明了“病”的存在对于“妍”的重要性。怪奇事物虽然在形式上是丑陋的、有缺陷的,但它们却是构成“美”不可或缺的元素。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审丑”其实只不过是“审美”的另一种表述方法罢了。苏轼的“审丑”理论与《庄子》、葛洪“得精神于陋形之里”的忽视外在形体的丑陋、追求精神超越的主张不同,苏轼的“以丑为美”是直接指向艺术本体的。同时,苏轼认为,“美”的显现并不是通过加工“丑”来显现的,“美”的成立正因?椤俺蟆币蛩氐拇嬖凇S纱丝杉?,苏轼谈论的“美”与“丑”完全是审美领域的,并且直接涉及到“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内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丑”理论。   其二,苏轼指出“丑”在“美”的表现中不可或缺的意义,还谈到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丑为美”,这是十分难得的。苏轼在创作中继承了前人对丑的理解,并融入了自己的风格,他钟爱描摹怪奇事物,但是苏轼并没有把险怪当成自己追求的艺术风格,他知道“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因为他知道险怪风格发展到极致就会产生流弊,苏轼对此的认识是极其深刻的。因此,苏轼的创作只是将怪奇的意象夹杂其中,但开阔雄豪的气象一定是读者的第一感受。他不是将追求摹写怪奇意象作为写诗的目的,只是将这作为创作的手段,更像是用这种特殊的意象来阐述自己的情感。   苏轼“审丑”理论的提出以及“以丑为美”在创作中的成功使用,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而且遍及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对宋代美学风格的概括。一定程度上说,“以丑为美”是宋代文人的共同爱好,“审丑”也成了宋代文人孜孜不倦的文学活动。   不仅如此,苏轼的“审丑”理论对后代的“审丑”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末清初的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主张;精通画理的郑板桥在《石》一文中对苏轼等人的绘画理论作了这样的评述: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这段话把丑与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