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为而作”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有为而作”探究   摘 要:“有为而作”,即以文学作品反映现实,反对无病呻吟的写作态度。其从古至今都是文人作文优异与否的重要衡量基准。对此,一代文豪苏轼也不例外。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言必中当世之过”的口号,要求文学要能揭出社会之弊端,以引起疗救。基于此,着重分析苏轼思想及其思想的文论中“有为而作”的表现,从诗人内心情感入手,思考其有为思想的形成原因,进而探讨苏轼有为思想对当今时代下的文学创作者们有何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有为而作;传统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99-04   从古至今,文人所作佳作皆为情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发愤抒情,穷而后工的创作传统,如在《尚书》中就曾提出了“诗言志”这样的观点,认为诗歌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这一命题,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读之使人泫然欲泣的文艺作品以及作家文人关于创作的态度观点。如屈原的“发愤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穷”而“怨生”最终写成《史记》,其中司马迁也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刘勰《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蚌病成珠”的观点亦是如此;又如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托诗以怨”.发展至唐代更有李白“哀怨起骚人”;杜甫“文章憎命达”;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韩愈更是发出了“不平则鸣”的感叹。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谈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由此可见,文章之作是在作者的个人生活政治生涯个人情感等多方面经历挫折或坎坷之后以文字的形式抒发出来,而这样的作品是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样也是成为优秀作品的基础。苏轼正是在受到这样思想的影响后,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一、苏轼眼中的“有为”   苏轼生活在一个比较普通的寒门家庭,自幼便随父苏洵接受儒家传统思想,后来阅读黄老,以一种开放兼容、融会贯通的人生态度,吸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而且当?r北宋时期,崇尚诗文,鼓励读书,整个社会都有着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文人渴望有一番作为。在苏轼尚年轻时就产生了“奋励有当世志”的看法,并且对当时宋代因循苟且的积习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主张革新[1]。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轼在其《题柳子厚诗二首》[2]1678中云:“诗须要有为而作,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务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渊明(陶潜),知诗病者也。”这是苏轼在文章中正式提出“有为”,在苏轼诗文中类似的话同样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第一个方面是对作者自己,“穷而后工”“不能不为之为工”。这是向内的,是对个人而言的;第二方面,认为诗歌的创作必须要针砭时弊,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和民生疾苦,要发挥诗歌的社会功用,即“伐病”“疗饥”“救时”。这是向外的,是面向社会方面的。   1.人生价值   这是一个关于人生价值的问题,所谓有为,在苏轼眼中并不仅仅是正统儒家所提倡的“三纲五常”“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用,也不是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个人企图而作,也不仅仅是为了抒发个人愤懑情感所作,这些都称不上是“有为”。诗须有为而作的基础在于作家情感的真实抒发,苏轼反对为诗造情无中生有,或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文字游戏之类,这就违背了创作的初衷。有为而作贵在真情,作家关注现实生活,由本身主观所感而自由抒发情感。苏轼在其《诗论》[2]38中有这么一段话:   “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能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而况《诗》者,天下之人,自伤其贫贱困苦之忧,而自述其丰美盛大之乐,上及君臣父子、天下兴亡治乱之迹,而下及于饮食床第、昆虫草木之类,盖其中无所不具,而尚何以绳墨法度区区而求诸其间哉!”   苏轼认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以儒学六经为控制人民思想的枷锁,但是这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不符合文章本身含义的解读,而世人却由于种种原因对经典做出自己的解读乃至于曲解及牵强附会,尤其以《诗经》为例,在《诗经》的作品中本是作者的真实情感是根据现实生活有感而出的,而当时的人却更重视形式技巧忽略自身情感。因此,苏轼便批评当时的一些风气,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为文应“文本于情”,这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即情,这也是六经之道近于人情的根本所在。只有这样的经典作品才会被后人拜读,一直延续至今。   2.社会反映   在苏轼眼中的“有为”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解说,那就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映,或者说是文章诗歌对社会的教化功能。苏轼一生生活经历丰富,同样政治生涯也十分坎坷,从嘉?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