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千万年的石头“唱歌”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30年前,这首动听的歌唱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歌里说的是神话故事,而在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一对壮族夫妇却真的让精美的石头“唱出”美妙的歌――
赶圩偶遇“会唱歌的石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原柳江县、如今的柳江区三都镇长塘村壮族农民雕刻、售卖石版画的行列中,韦明章、兰小静夫妇跟其他村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05年的一天,韦明章循例到里高镇赶圩,中午时他急匆匆赶回家,妻子兰小静奇怪地问:“往常赶圩,你都会给孩子带点好吃的,今天怎么两手空空?”
“今天赶圩,我看到一种会唱歌的石头,快,趁着没散圩,我带你去看看。”韦明章拉着妻子就要往门外走。
兰小静嗔怪着敲了一下韦明章的额头说:“知道你喜欢山歌,但这世上哪有会唱歌的石头!”
兰小静的父母是彩调演员,她从小耳濡目染,非常爱唱歌,韦明章平素通晓山歌,可“爱乐”夫妻琢磨半天,也想不通“会唱歌的石头”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夫妻俩赶到里高镇四处打听,原来是镇上有一户人家用当地出产的青冈墨石做了一架石琴,声音清脆悦耳,夫妻俩仔细抚摸石琴,觉得琴式过于简单、与自己哼唱的山歌调子无法配音,不觉心里一动,能不能把石琴制得更加精美、音域更宽?夫妻俩当即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选购了几块青冈墨石。
青冈墨石色泽如墨、质地细腻、硬度高,韦明章把墨石切成石条,一边打磨,一边琢磨如何让石条发音。原来,当石条受到外力作用就会振动发声,再通过空气传播刺激耳膜,让人接收到石音。石条长短、大小、厚薄的改变,就能变化石条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音调。
韦明章夫妇虽然找到石条发声的原理,但在制作石琴时,如何定音准仍是一个难题。兰小静想出一个“土办法”:“唱着歌来调音!”随后,他们用《走进新时代》《妈妈的吻》《青藏高原》这三首歌,分别对应石琴的低、中、高音,没想到准确率达到80%。在尝试摸索着制作出第一架石琴时,两人兴奋不已。随后,韦明章在民间到处拜师学艺,使石琴的制作工艺由粗糙到精细,音色也越来越清晰和精准。
“一架精美的石琴要经过石材开采、选料、切割、抛光、校音、雕刻、做旧等近20道工序,刚开始,我们夫妇要十多天才能做出一架石琴。”韦明章说,他胸有成竹,切割石条、打磨整形、循着古琴的样式排列石键,然后用仪器校准琴音,还原青冈墨石的天籁纯音,一台葫芦型石板底座的石琴大功告成。当兰小静在石琴上弹奏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调,韦明章心醉了。
如今,韦明章除了能制作葫芦型石板底座经典仿古石琴,还能制作心型石板底座、便携式木条底座石琴,琴键也从最初的36键升级至41键,完全可供专业演出。邻居们惊叹不已:“石头真的能唱歌!”
柳江石琴的前世今生
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所著石品108种,其中涉及声鉴石品53种,叩击能发音石品35种,柳州的青冈墨石名列榜中,那么,由青冈墨石制成的石琴究竟算不算乐器?石琴究竟是供普罗大众自娱自乐,还是用诸殿堂礼乐?让我们轻轻扫开历史的尘埃,看一看石琴身世――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音乐上升至“和民声”“善民心”的层面,常礼乐并提,如《礼记?乐记》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每当举行重要仪式之时,均要奏乐。当时制作乐器的材质大致有八种,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也就是古代文献中所谓的“八音”。其中,石指石磬,即石制打击乐器。
石磬,作为重要的打击乐器,在一些先秦典籍,如《周礼?春官?磬师》、《礼记》、《左传》及《国语》中均有记述,古人还将石磬人格化,如《礼记?乐记》云:“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这段引文的大意是,磬声轻清,辨别分明,使人联想到守节不移的高贵品质,从中可见人们对于石磬的喜爱、重视。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石磬,20世纪70年代,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一件大石磬,距今约4000多年,属于夏代遗存,是至今发现最早的石磬实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妇好墓中出土5件长条形石磬,制作比较精细,磬身分别刻有文字和?^纹,其中3件均为白色,泥质灰岩,形亦相近,仿佛一套编磬。国家博物馆馆藏一件虎纹石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纹,据测定此磬已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
从石磬演变至石琴,与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密不可分。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表明:诸葛亮既长于声乐与创作,又长于操琴,还会制作七弦琴和石琴,其所著《琴经》,仍保留部分石琴曲谱。
柳江区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