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六安出土文物耕战文化特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耕战文化特性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耕战文化特性   摘 要: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等工作,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反映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无所不包。但从出土文物的主要种类、用途及数量等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文物具有显著的农耕和战争两种文化特性,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社会变革、军事斗争等方面的状况。   关键词:六安;出土文物;耕战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4-01   六安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安徽省西部,俗称皖西。在古代,优越的自然条件、富庶的物产资源,使得皖西成为交流沟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在皖西这块沃土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古代文化。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等工作,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反映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无所不包。但从出土文物的主要种类、用途及数量等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文物具有显著的农耕和战争两种文化特性,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社会变革、军事斗争等方面的状况。   一、六安出土文物蕴涵的农耕文化特性   皖西历史上曾经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华夏重要的农耕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原因在于:农耕必然趋于定居,由于生活的定居化,从而促进村落、邻里等初级社会形态的形成,使得帝王、君主便可依土地划分和管理国民,依土地修建城池,依土地进行分封,依土地建邦立国,依土地划分州、郡、县、乡、亭、里,依土地征税纳赋等,进而使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同时,只有农业生产(主要是食物生产)丰饶以后,才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生产与活动,包括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生产,促进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乃至公共权利产生,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因而,农耕生产是文明产生的基础。皖西文明进程同样如此。考古发现,早在10万年前,皖西先民就在皖西的土地上开拓,大约6000年前开始形成了村落,从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唐代字书《广韵》说:“皖,明星也”,即蕴涵着文明曙光之意。同时,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至少在公元前7000年前后就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下游出现较为发达的农业,形成了以小麦和水稻两种作物为主的农耕中心。皖西亦处于这个中心。后来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皖西先民发展了经济,逐渐创造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的农耕文化,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如皖西的先民用木耜耕田,磨蚌壳除草,种植水稻等作物。相传禹除在皖西治水外,还让他的助手益和稷教当地百姓“农殖百谷”。“从考古发现和史籍(甲骨卜辞与《史记》)可以知道,商代皖西不仅向中原进贡占卜用的大龟,还有‘六’地妇女在商宫廷专司巫卜。商人崇巫喜卜之风为楚所继承,楚统治皖西后,这种风气又在它的故土流传,成为原始道教的温床。” 又如“楚声在西汉还很流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江淮之间,无论老幼,皆能楚声。”“西汉哀帝的皇家乐队编制中,规定有‘淮南鼓员四人。’” 而从语言角度来说皖西地属江淮方言区,一直没有受到北方语言的侵扰,而保持自己的特色。“可以推测,在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或更早,江淮官话区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而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即使后来历次的战争或外来的侵略,因为人口的基数太大,因而有可能保持自己的语言特色。” 而且江淮方言的这种地域特点与江淮的地理原因是有联系的,它“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区,而这一地区正处在南方语系和北方语系的交汇与对角线。这里襟江带淮,地分南北,水化两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淮地区独特的方言特色。” 从文学艺术角度,皖西是商周时期“南音”流行的地区之一。南音既是歌,也是诗,可用乐器伴奏。《诗经》中《周南》、《召南》就有江淮间民歌。皖西自古还是三苗后裔“九江蛮”、“庐江蛮”的活动地区,他们与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同源。在南北朝时期,山外的“蛮”人逐渐融合于汉族。但却把“蛮”族文化的精粹保留到现在。如男女对唱、声调激越高亢的“挣颈红”、戴上面具演唱的“傩戏”等。   另一方面,从秦汉时期重视水利兴修的角度来看,皖西农耕生产也较为发达,为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皖西境内主要流淌着淠河、史河和杭埠河三大河流,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围绕三大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也是皖西开发最早的地区。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已开始了原始农业。春秋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纳川吐流,灌田万顷”,开始奠定了皖西北部2000多年农业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以芍陂为中心的农业区。西汉初年,刘邦侄子刘信被封地龙舒。当时龙舒还未开发,低洼而多涝,刘信组织百姓开凿了七门堰(今杭埠河下游)。以后经东汉末刘馥、明代刘显组织维修,逐渐发展为皖西的高产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