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历史嬗变中赞
探析历史嬗变中赞
【摘 要】赞起源于上古仪式活动中用来辅助行礼的赞词,与“礼”关系密切。古赞是赞文体的正宗。
【关键词】赞;赞的嬗变
赞文体发源很早,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赞在文体形式上也对其他文学样式发生过影响,如汉代史传在篇末附赞一首,后来变文中的唱颂诗、弹词和鼓词中的唱的部分[1](p273-2)、章回小说每章结尾的赞诗等即是采用了这种形式。但赞的研究未引起学界重视,笔者对赞的源流作一些臆说,旨在引发学者的深入研究。
一、赞的释义
关于赞的释名和起源,前人的学说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认为“赞者赞美之辞”(宋王应麟《辞学指南》引真德秀言)。汉刘熙、宋郑樵、明吴讷、徐师曾等都持此看法。吴、徐等指出汉司马相如的《荆柯赞》是赞文之祖。第二种以近人刘师培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赞之训诂:(一)明也;(二)助也。本义惟此而已。”[2]。黄侃和范文澜等均持此说。
我们先来考察“赞”的本义。从字形看,“赞”字从“兟”从“贝”,《说文解字·兟部》:“兟,进也”,表示双人前引而进;从“贝”则表示执贽礼谒见。赞的本义为“引进执贝为礼”,《周礼注疏》卷三十八郑玄注曰:“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即用其义。《说文解字》:“赞,见也”,不够准确。徐锴曰“进见以贝为礼也”,段玉裁注曰:“疑当作所以见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非独相见也”。徐、段都指出了“礼”与“赞”关系密切。
赞是一种礼仪行为。我们从字源分析,“礼(禮)”由“豊”演变而来,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据甲文认为“豊”为会意字,上半部所从为“玉”。玉为古代祭祀的重要物品,现代学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墓葬中多见玉器及其他礼器的公元前3500年至前2000年为“礼”的发源时期。“赞”字从“贝”,贝与玉同为上古礼器,而“含贝或握贝”和“含玉”俱出现在上古葬俗和礼制中。据考古发现,含贝现象早在黄河、长江流域史前遗址已有发现,至商代渐渐流行开来。则“赞”的发源大约与“礼”同时。《礼记·杂记下》曰:“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可知“含贝”确为上古区别尊卑之礼制。
“赞”首先引申为赞者,即引进或辅助他人行礼之人。再由此引申为“佐助”,《尚书·大禹谟》孔颖达正义云:“《礼》有赞佐,是助祭之人,故‘赞’为‘佐’也。”赞字“明”和“助”的含义也由此抽象而来。
赞者在上古的多种仪式场合中不可或缺。在重大的仪式中,“赞礼”成为一套有严格等级秩序的礼仪程式。《周礼注疏》卷三贾公彦引郑玄注:“大祭祀,大宰赞玉币,司徒奉牛牲,宗伯视涤濯、莅玉鬯、省牲镬、奉玉,司马羞鱼牲、奉马牲,司寇奉明水火;大丧,大宰赞赠玉、含玉,司徒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宗伯为上相,司马平士大夫,司寇前王,此所谓官联。”在封建王朝中,赞者被设置为一种固定的职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有典客一职,汉武帝时更名为大鸿胪,其职为以唱名引拜于殿上以谒君。他们在仪式中大声唱赞,《后汉书·何熙传》:“赞拜殿中,音动左右”。金设置太常寺,明清时,太常寺专设有赞礼郎。普通礼仪场合也多用赞者,《仪礼》记载,“士冠礼”和“士昏礼”中赞者的身份尤其重要。
赞之为文体,吴讷等认为始于西汉,而刘师培等以为滥觞于春秋,形成于西汉,大约因为先秦以前的赞几不可见。刘勰和宋陈揆《文则》则认为赞源于舜禹之世,我们赞同将赞的产生放到上古。
赞最初为仪式中口头唱诵之词,这也使得赞的早期作品留存很少。文献中可考的最早的赞是伏胜《尚书大传》记载的虞舜时乐正的赞:“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乐正道赞曰:
尚考大室之义,唐为虞宾,至今衍于四海;成禹之变,垂于万世之后。
于时,卿云聚,俊士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3](p22)郑玄注曰:“舜既使禹摄天子之事,于祭祀避之宾客之位”,从这首赞的内容和文献记载的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知道两点:第一,这首古赞是对禹的赞美之词。乐正赞词的内容是歌颂舜禅位于禹而在祭祀时避居宾位。周礼中君臣的宾主之位相当分明,根据《礼记·祭统》和《礼记·燕义》的记载,可知国君的主位一般设在阼阶之上,没人能昝越。虽然尧舜禹时有无礼制今不可考,但一些早期墓葬的发掘说明等级的产生很早,甘肃大地湾文化遗址的原始宫殿也证明部落首领跟其他人的地位有明显区别,所以舜跟他人的宾主之位可能是有的,而他避居宾位,是值得赞美的大事。第二,这首赞是古礼仪式过程中由祭祀主持人——乐正唱诵的。“乐正”据郑玄讲为乐官之长,即《周礼》中的大司乐。清人王先谦得出寺人兼为乐官(伶人)的结论;又学者叶舒宪认为寺人为上古的祭礼主持人,[4](167-168)据此可知乐正便是祭礼的主持人。他充当了类似今天司仪的身份,唱诵了这首赞,来引导礼乐仪式的顺畅进行。
《尚书·大禹谟》还载有一首大禹时伯益的赞:“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