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神思”在鲍照诗赋中的物化体现
摘 要:《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主言文学创作之构思。万物之神与感物之思被创作主体合而为一,诗成的过程亦是“神思”物化的过程。而物化有三个维度的呈现:一则是“思接千载”的历史对应,二则是“动容视听”的览物之情,三则是“神与物游”的超脱幻想。南朝诗风,声色大开,破魏晋传统,嗜美竞奇;鲍照之诗赋,引上古之风、虚幻之境入文,既承上古之险俗,又呈之当世情采,神思天成,诗赋欲丽。
关键词:神思;物化;鲍照;诗赋
语及文学创作,首要问题便是文章的创作构思。《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专著,其文学创作论以《神思》篇为纲领之作。《文心雕龙?神思》一篇揭示了构思的形象思维特征,“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矣。”[1](P493)神思,根据刘勰的叙述,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世界、世俗观念的形象思维。刘勰将“神思”举例描述为身在民间而心牵官位,实则指人的思想活动不受实地空间的限制。具体而言,“神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状。而诗成的过程亦是“神思”物化的过程。
物化有三个维度的呈现:一则是“思接千载”的历史对应,二则是“动容视听”的览物之情,三则是“神与物游”的超脱幻想。由这三个方面共同形成的文章,实中存虚幻,而虚幻又不完全脱离现实。作家通过“神思”活动,将现实中、历史中可感可知的事物或事件意象化,进而达到文学层面上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南朝诗人代表之一鲍照出身寒微,又极富抱负,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其成就多元而最胜诗赋。本篇以《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的《神思》一篇提出的观点作为理论框架,着重阐述鲍照诗赋中的“神思”物化的三种形式的具体体现。
一、思接千载,以存风骨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1](P493)“神”即想象力,此一句便将艺术构思的视野锁定在文学创作的构思上。又“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1](P493)文学创作的意念,所及甚远,作家的思绪上可接千年之久,悄然间觉察万里物动之象,情思所到之处,虚静酌理,以为文章。“思接千载”的物化体现具体有二:一则是精神风骨与前人相契合,一则是取典取字于经典,古今相照。
鲍照之诗,在诗风骤变的南朝,以意气干云之长志、贯通时空之悲愤,遣意炽烈,脱当世诗风之凡俗。其诗歌中照应前代文学的“神思”之笔,足有?r值可观:诗风扬汉魏风骨,内容则承接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胡适指出,乐府民歌对鲍照的诗歌创作影响尤其深远,刘大杰亦指出,鲍照的杂体乐府歌辞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7](P419)
在内容方面,鲍照诗歌与乐府诗歌同样有着对现实抒写的高度契合:他乡遗滞、还乡心切、仕途不顺、人生易逝、动荡祸乱等等,无一不满载现实的哭诉,览物之悲成为其此类诗歌作品的主要感情基调,以诗言志,批判讽刺当世之事,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浓厚;在诗风方面,钟嵘在《诗品》中评到“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与颜延。”[2](P71)鲍照乐府诗歌在“声色大开”的南朝更有刚烈风骨之气。沈德潜亦评鲍照乐府诗“鲍明远乐府,抗音吐怀,每成亮节,《代东门行》、《代放歌行》等篇,直欲前无古人。”[3](P96)鲍照乐府诗辞最能展现其现实主义传统与斜睨日下诗风之清骨,也正是照古映今的现实之悲切、汉魏之风骨,将契合前人精神的神思物化为当世之诗辞。万物之神与感物之思在诗成之前在诗人心胸中氤氲,诗情与穿透时空的“神思”相结合,最后以具象化的载体体现在诗作本身,完成“神思”物化的审美过程:如《代东门行》中“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4](P143)乐府古词有言:“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4](P143)鲍照此诗取义古乐府辞,伤禽起兴,倦客主情,丝竹不能解忧,长歌反而增恨,照应了古乐府远游情怀。另有著名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表达抗争的郁愤难平;《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姑且直。”更有古代侠士清傲之骨。此外,“思接千载”物化的体现之二在《幽兰五首》之中可见一斑,即与前代事典文典相对应如《幽兰五首》其一:“倾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梅歇春欲罢,期渡往不还。”[4](P211)该诗背景源出宋玉《讽赋》,“倾辉”取义曹子建《洛神赋》中“日既西倾”,“期渡往不还”意境似楚辞《九歌》“出不入兮往不反”。均借以前代诗赋典故。“思接千载”可理解为两个层面,一则是与前人精神气息、风格傲骨相契合,另一方面则是为文造句与借前人之典,均是神思相接的表现。
二、动容视听,心捕物象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