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探究

文学作品中空白语言探究   空白语言就是作品中被省略了的语言。它是作者为讲求炼字炼句和语言的含蓄而留下的空间。一部作品有了空白语言,势必造成许多意义特质的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亦即或造成作品意义特质出现不可捉摸的真空,或造成作品内在逻辑出现意义承续上的断层,或造成作品的已经出现歧义,从而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疑惑与障碍。而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那么,在阅读赏析时,读者应如何破释作品中的“空白语言”呢?      一是立足文本,探求“创意”      “创意”即作者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中所作的最初审美表现,是所有读者对文本(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时所必须破释的“标的”,所想要达到的境界。而阅读赏析文学作品,要准确无误地破释作者的真实“创意”,作者的文本则是蓝本,因为文本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唯一载体。任何离开了具体文本的阅读赏析,都只能是读者的空想或主观臆测,由此而得到的结论也只能是读者一厢情愿的空谈。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歪曲结论。   作为赏析主体的读者,对于作品的赏析,尤其是面对作品中留下的“语言空白”,要想准确地探求作者的真实“创意”,读者就必须立足文本,紧紧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而联系全文,探索出作者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以适合作者“创意”的联想与想象去弥合作品中所留下的“语言空白”和意义真空,赋予作品“空白语言”以确切的含义,恢复作品中被省略了的内在逻辑联系,去实现对作品“空白语言”和因之而隐含了的真实意义的全面接轨,从而成功地获得对作品意义特质的完整印象与全面深入地准确破释。   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之《江水?三峡》篇,因存在语言上的“空白”,结果导致不少版本的作品选对文中“沿溯阻绝”的原始“创意”出现了误释。如高教版(1994年5月版)将之注释为“上行和下行的船行道都被阻隔断绝”;北大版(2002年1月版)则将之解释为“阻隔断绝,即船不能行”。若如此,则下文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就无法理解了。因为,既然是船行道被阻隔断绝了,船就不可能去江陵;而船若能航行到江陵,则三峡江面就不可能被阻隔断绝。   那么,应如何来求征文中“沿溯阻绝”所隐含了的“空白语言”的真实含义呢?我们应紧紧扣住文本(作品)来理解它,又要联系作者生活时代的交通实际来破释它,还要联系现实的生活来考察它。事实上,当时的交通是原始的,要么乘马走陆路,要么乘船走水路。而传达紧急王命的首选当然是八百里加急乘快马了。但是,作者为何不让王命以最快捷而又相对安全的方式传达,却要走既不安全又速度较慢的水路呢?对此若能扣住文中“夏水襄陵”句,我们就不难悟透它了。既然当时的三峡早已是洪水大发,江宽水深,汪洋一片,则三峡的航道又怎会被阻隔断绝呢?如此,则文中“被阻隔断绝”了的当然只有陆路了。因为,三峡两岸的高地都被洪水淹没了,那沿江两岸所开拓的人行道或驿道又怎能不被洪水淹没呢?至此,文中“沿溯阻绝”的真实“创意”就豁然而出了,它应是:三峡沿江两岸上行和下行的人行道或驿道被洪水淹没(即被阻隔断绝)了。      二是扣住背景,实现“时意”      “时意”就是作者创作文学作品时的特定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所赋予作品的意义特质。它是作品“创意”的奠基点,是作品意义特质的不死的时代参数,属作品“创意”的隐性意义范畴,是作品中无须出现的“语言”。故赏读文学作品,要掌握它的“创意”,除要掌握作品实体语言的显性意义外,还必须掌握特定时代所赋予作品的隐性意义。而作品中的“显性意义”,它往往因作品中“空白语言”的存在而变得意义不全面,甚至朦胧不清,个别的意义特质甚至还产生了歧义。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一般人都以为作者是在“号召中国人要做有骨气的人”,认为这就是作品的中心观点。但笔者以为这不完全确切,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中国正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作者写它的真实“创意”,自然是“号召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做自己解决困难的有骨气的人”这个“时意”。故赏读分析作品,要把握作者最初的真实“创意”,读者就必须借助作品所产生的“时意”去周延它、弥合它。   再如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千百年来,由于读者们脱离了原始产生的特定时代(盛唐)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清明,大批文人踊跃入仕,写诗作文或歌颂盛唐的文治武功,或歌咏祖国的壮丽山河,或表现一种勃发向上的朝气,如青年时代的李白、杜甫、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因此,他们的探究就未能很好悟透作者真实的“创意”,而将诗歌意境的底色“白日依山尽”理析成“夕阳西下”,从而造成了诗作前后情感的裂痕,也导致了诗作前后意义特质内在逻辑联系上的断层。因为若照此理析,则是文前半部分是“夕阳西下,黄昏已至;大河归海,无影无息”,而后半部分又是“壮年的诗人豪情大发,登楼远眺,渴望大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