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创作中缺失体验及PTSD分析
文学创作中缺失体验及PTSD分析
【摘要】:对缺失的分析是作家创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缺失的PTSD分析,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在文学创作中,缺失体验是作家投入创作的主要动因之一,拥有缺失体验的作家更有可能将其化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孕育出不朽的生命之作。文章尝试以司马迁为主要案例,就缺失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缺失所带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做出分析,以探索作家创作心理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
【关键词】:缺失体验;PTSD;创作动因;司马迁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120182-02
缺失体验,心理学上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等)的内在体验,它由缺失性动机所发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因某方面需要的未被满足而产生缺失体验诉求。对作家而言,缺失不仅激发了他们的认识活动,还作用于他们的意志和创造冲动,成为投入创作以弥补缺失的心理动因。缺失越多,缺失体验的诉求就越强烈,创作的动力也就越大。这一过程是缺失的体验、宣泄、补偿和升华的统一,而拥有缺失体验的作家更有可能将其化为一股强大的创作动力,谱写生命篇章。
一、缺失体验与创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人的五种需要的任一项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缺失性体验。而缺失体验,既作用在生理上的感受,又跨进了心理的大门,既发生在物质层面,又显现于精神世界。具体而言,缺失可能由于生活物质上的贫乏,也可能是精神打击所致;可能来自身体上的折磨,亦可能是事业和情感上的挫折。
缺失体验是多种文学创作动因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王蒙就曾提出文学是一种生命现象,认为在文学创作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一种积极痛苦的东西。这种痛苦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痛苦、焦虑、狂躁甚至歇斯底里的情感体验,在孔子那里推向了诗可以怨,在司马迁那里提出了发愤著书,在韩愈那里总结为不平则鸣,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李贽的不愤则不作、金圣叹的怨毒著书、赵翼的家国不幸诗家幸都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西方,我们也能听到相同的声音: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而在弗洛伊德和格式塔心理学那里,则归结为性压抑和对完形的补充。由此,我们在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和《九日》里发现了相爱不能明说的神伤和仕途不如意的痛苦;在萧红的散文《饿》和《过夜》中看到了贫穷和寒冷对其肉体的折磨;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和《倾城之恋》里感受到了童年的情感缺失带给她的创伤和打击;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中体验到了手足的不幸造成他对亲情的渴望。在这些拥有丰富缺失体验的作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缺失对作家创作的重大影响。
作家的情感较常人更为细腻和热烈,心灵亦更易受到触动。当任一种缺失的痛苦使作家陷入困境无法脱身时,他们就会借助文学创作,将痛苦和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借创作反抗缺失,达到身心的解脱和平衡。在快感研究中,人们大多从读者/接受的方面深入,而忽视了创作本身带给作者的快感。其实,作家因缺失而投入的文学创作,最初目的可能就是借创作进行宣泄,创作的过程就是获得甚至享受快感的过程。缺失和快感在天平的左右盘上同舞,当缺失过于强烈,写作的快感也更强。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受到压抑的欲望的变相满足。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有意忽视和掩盖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并用其它的事、物及方法进行弥补,就是补偿。当作家的欲望受到压抑造成缺失后,就把创作当成对被压抑欲望的替代性的满足,即对缺失的补偿,继而使物质缺失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满足,使生理缺失在心灵的后花园里得到抚慰,也正由于这种替代性满足的存在,作家才愿意通过创作的途径宣泄不快,也才能够使缺失成为作家的创作动因继而化为创作动力。
不难发现,作家在体验自己的缺失时,往往会推己及人甚至整个人类。缺失带来的痛苦会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促使人去反思和探索,因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就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情感,所展现的图景也已然不是他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了。这种超越性的体验让所有漂泊无依的流浪者找到了共有的心灵疗养院。正如高尔基所说,此时他们成为了世界的回声,而不再只是他们自己心灵的保姆了。这就是缺失的升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一个人物的身上读到社会的悲哀,在一幅画里看到世界的痛苦,在一支乐曲中听到人类灵魂歌哭的原因了。
二、司马迁之个案分析
司马迁的缺失更为典型,众多缺失交集于他一人---既表现于身体的不健全,又显现于心灵的残缺;既表现于缺失的自卑,又显现于缺失的愧疚;既表现于身份的缺失,又显现于从属感的缺失。从司马迁,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缺失体验的一般表征,看到缺失体验由宣泄到升华的全过程,更能肯定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因及动力身份。
阿德勒认为,人的自卑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