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广彩瓷中潘趣碗
浅析广彩瓷中潘趣碗
摘要:本文将通过研究潘趣碗的由来,进一步对其用途分类、纹饰特征、配套使用的器具的特征、其在欧洲人生活中的地位等等展开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广彩 外销瓷 潘趣碗 综合评析
广彩瓷出现于康熙晚期,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它是清代康熙开海以后出现的一个专门为了外销的釉上彩瓷品种,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陶瓷就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国外,并对国外的饮食习惯、社会风俗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品种――“潘趣碗”,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潘趣碗”的由来
“潘趣”一词是由英文“punch”音译而来的,它最早出现在1632年的英国文献当中。最早的潘趣酒起源于印度,主要是由五种原料调和:酒、糖、柠檬、茶、香料。17世纪早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和雇员从印度把这种饮料带到了英国,后来又传播到欧洲和美国,当时的潘趣酒是用果酒(白葡萄酒)和白兰地作为基底调制而成的。17世纪中期开始,潘趣酒就开始用从牙买加甘蔗中提取的朗姆酒作为基底。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潘趣酒,一般使用酒、热水、牛奶或茶混合糖、柠檬及一些香料或兴奋性的饮料调制而成,它的酒精含量比一般的鸡尾酒要低,酸、甜是这类酒的主要风味。作为传统饮料,潘趣酒一般都是用潘趣碗来调制盛装的。
在18~20世纪时,欧洲人在广州和景德镇大量订制潘趣碗,这类酒碗敞口,深弧腹,圈足稍高,口径从25~60厘米不等,既有供一人饮用的小碗,也有供多人饮用的大碗。17世纪初,荷兰人就已经有人开始使用这种潘趣碗了,而英国则是在17世纪70年代才开始普遍使用,之后再流行到美国。
二、“潘趣碗”的用途分类
欧洲人曾在中国订烧了很多口径大小不一的潘趣碗,潘趣碗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可以用来调制盛装“潘趣”酒之外,还可以用来作为家庭的洗礼盆,家中的老老少少都会用同一个大碗来施洗礼,因此,它也成为了欧美家庭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物品,哪怕再贫穷的家庭也都会拥有一个这样的大碗。
由于潘趣碗常常绘有具有纪念意义的图案和文字,在欧美国家,这种碗也经常被当成结婚礼物赠送给新人,它承载了很多美好的祝愿与回忆,是备受欧美国家的人喜爱的物品。因此“潘趣碗”也被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甚至还有很多家庭将此酒碗用作居室及藏室的陈设,许多欧洲民众家庭都将陈设有该类潘趣酒碗作为高雅的象征。
三、“潘趣碗”的纹饰特征
1、广州“十三行”图案
“十三行”是清代专门从事外贸交易的具有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机构,即“洋行”,也有的称其为“十三夷馆”。
在潘趣碗的纹饰中,有一种专门描绘广州十三行场景的纹饰图案,这样的碗通常也被称作为“Hong Bowl”(“行碗”)。这种纹饰(图1)是在广彩瓷中特有的,有通景和开光两种形式,在清代雍正至乾隆时期常以通景为主,而在乾隆后期则基本上是以开光为主。在十三行图案中,常绘有六面或七面国旗,前面还会画江岸和栏杆,还会出现街道、厂房、仓库等等建筑,而前景就是珠江和江面上的船只。通过画面中悬挂的六国国旗可以辨认出分别是荷兰、英国、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的东印度公司租用了广州十三行的贸易货栈,但如果是碗上绘有七面国旗,那一定是1784年中美航线开通之后的器物,而且第七面国旗画的肯定是美国的国旗。这种绘有“十三行”图案的大碗流行于1765年到1795年,通常是中国人先买下来,再卖给外国人。1785年,一个美国商人以5.5美元一个的价格买了一批绘有“十三行”图案的“潘趣碗”,而现在一个碗就已经卖到了4~10万美元。
1757年,乾隆开始实行一口通商政策,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官方和欧洲通商的唯一口岸。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清政府又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因此,打破了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局面。因此,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前期是十三行贸易最为兴盛的时期,十三行的纹饰也正是兴盛于此段时期,此后都没有出现此类纹饰。
2、神话主题纹饰
18世纪中叶,神话主题纹饰在中国外销瓷中也风靡一时,很多大酒碗上也会绘有此类纹饰,图3的这个广州博物馆馆藏外销瓷一一清乾隆广彩开窗希腊神话纹潘趣酒碗,就结合了中国外销瓷中风行的两大元素:潘趣酒碗和希腊神话主题纹饰。该潘趣碗上就是描绘了希腊神话故事“帕里斯的审判”。该主题纹饰在18世纪40年代极为盛行,大多外销瓷器物都是在1750年前后烧制的。该酒碗无论其器型还是纹饰均体现了中国瓷匠在逐步接受欧洲文化元素并灵活运用到了外销瓷产品中,但是细看图中的这幅画,我们可以发现各位神仙的肋骨画在了后背上,胸部和膝盖成了挂在躯体上的黑色圆圈,长袍的皱褶也画得僵硬死板,由于中国的瓷绘家对西方的艺术理解和西洋画中的色彩变化的运用不熟悉,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