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与导读中互文性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阅读与导读中互文性分析

数字阅读与导读中互文性分析   摘 要: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发现的巨变,图书馆必须要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寻找数字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与发展。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其所强调的文本间的网络相关性,十分契合目前的网络阅读环境。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数字阅读和导读研究,既有可能验证和促进“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又可能为图书馆的导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互文性 数字阅读 图书馆导读 超文本   中图分类号: G2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3-0030-05   Digital Reading and Library Review in the Ligh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bstracts Digital reading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in network environment. Fac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reading medium,reading patterns and methods, the libraries have to adjus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traditional guide reading,and look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library review.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was put forward by Julia Kristeva firstly, and its use in digital reading and guiding may be good for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itself,and may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library review practice.   Key words Intertexuality; digital reading; library review; hypertext   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数字阅读不仅在互联网上,而且更多地出现在手机、移动阅读设备上。《中国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2010接触数字化阅读的比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其中有32.4%的网民倾向“网络在线阅读”,20.2%的网民倾向“在手机上阅读”, 2.8%的网民习惯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媒体,开始采用数字阅读的方式,这种新方式不仅是传统纸质阅读的有效补充,甚至在80后、90后中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阅读内容的来源上讲,数字阅读的来源主要有两类:其一,网络作者原创的网络作品,如网络小说、博客等;其二,传统书籍的网络版,如超星、Apabi等所谓数字图书馆中的作品。目前国民阅读的趋势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数字阅读的兴起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给人们的阅读实践带来了深刻影响。   随着数字阅读、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也慢慢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数字阅读中普遍存在的浅阅读、片断阅读和娱乐阅读等现象。这说明网络阅读虽然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也需要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和提升。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图书馆如何面对数字阅读这一趋势,如何做好数字环境下的导读工作。面对网络环境下阅读载体、阅读方式和阅读行为发现的巨变,图书馆必须要调整传统导读的内容与形式,去寻找阅读理论和导读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本文认为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先提出,经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拓展的“互文性”(Intertexuality)理论,十分契合目前的数字阅读环境。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数字阅读和导读研究中将有可能为图书馆的导读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1 “互文性”概念辨析   “互文本”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文本观念。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首先提出。认为: “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 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1]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本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通过引用、改写或戏仿别人的文本,形成如同马赛克镶嵌一般的拼图。文本与文本之间满布着相互参照和关联关系。“互文性”理论关注的主要是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模式,强调一个文本总是在过去的已有文本的背景中建立起来,同时自身也被后来的文本回应,重新强调,重新加工和不断改造着,一个有价值的文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