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文体研究新探索
文学文体研究新探索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章大国,也是很早就开始对包括文学文体在内的文章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国度。但梳理自古至今的成果,大多偏重于文体理论自身的研究,主要探讨文体分类的原则、依据,各类文体的特点、创作规律与方法等,至今尚未见到专门就传播媒介与文学文体关系做系统、全面研究的。周利荣的著作《传媒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力图就这一问题从古至今、中外打通,理论与实际、宏观与个案结合做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创新意义,既填补了文学文体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又拓展和深化了传播媒介理论的研究。该专著最值得肯定的是,在媒介理论探索中提出了新的见解:一是充分阐明了传媒结构问题,质疑了泛媒介概念;二是深化了对传媒生产力性质的分析。该书突出的特点,在于搜集占有资料充分、学术视野开阔以及分析论述问题全面、辩证。
关键词:传播媒介;文学文体;序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16-03
周利荣是我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指导的首届研究生,毕业后因品学兼优留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任教,从事教学工作。2009年她又随我在新闻与传播学院文艺文化传播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已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晋升副教授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她积数年之功完成的专著《传媒发展与文学文体演变》即将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邀我作序,作为导师,看到学生的科研成果即将付梓,我十分高兴,很愿意写几句心里话。
周利荣的专著所选择研究的是一个前人少有涉猎、具有开创性价值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文章大国,也是很早就开始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章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国度。在前人取得的大多数成果中,文章及文学的文体研究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大类。陆机在《文赋》中对文章体裁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区分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10种文体。再后,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P的《文章缘起》、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等,把文体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其中《文心雕龙》全书50篇,而专论文体的就有20篇。而《文选》按照作用和功能将文学作品分为38类,深刻影响了其后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粹》以至《元文类》等重要文集。元人陈绎曾的《文说?明体法》研究文体分类,成就有限。唯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将文章分为54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又扩展为127体,对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文体考证及文体特点论述甚为精详。至清代中叶如姚鼐及晚清曾国藩,亦对文体分类研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近代以降,研究文学文体的学者及著作亦为数不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先后就有章太炎的《文学总略》、施畸的《中国文体论》、薛凤昌的《文体论》、蒋伯潜的《文体论纂要》等著作问世。新时期以来,文学文体的研究再次趋热,先后出版了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日本学者佐藤一郎的《中国文章论》、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于雪棠的《先秦两汉文体研究》、李士彪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李长徽的《〈文心雕龙〉文体论研究》、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但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偏重于文体理论本身的研究,主要探讨文体分类的原则、依据,各类文体的特点、创作规律与方法,也有部分学者在考察文体演变过程中论及不同文体形成的原因,但至今尚未见到专门就传播媒介与文学文体关系做系统研究的。就选题讲,周利荣的专著力图就这一问题从古至今,中外打通,理论与实际、宏观与个案结合,做全面、系统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创新意义,既填补了文学文体论研究的空白,又拓展和深化了传播媒介理论的研究。2004年,周海波教授曾在《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一书(2007―2008年又连续出版《传媒时代的文学》《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深入分析了现代散文文体的形成与《申报?自由谈》这一现代传媒间天然的血缘关系,认为现代散文从属于报纸期刊,不可避免地拥有报纸期刊的属性,必然接受报纸期刊的改造,适应传播媒介的要求:“当散文小品、杂感、报告文学、游记、散文等体裁越来越依附于传播媒介,其自身的变异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他甚至说,“现代报纸期刊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滥觞;散文各种文体的产生与发展演化与成熟全部有赖于报纸的提倡。” “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四大报纸副刊及有关期刊的形成确实对新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导致中国古典文学从供达官贵人和文人骚客欣赏的格局走向大众,在语言上提倡白话文,在文体选择上导向小说世界。由此,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格局得一大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具有很高成就和地位的重要文体杂文,实际上就是由《新青年》开设的《随感录》栏目及1920年代中期创办的《语丝》《莽原》等文学媒体先后推动而产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