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李商隐咏柳诗
浅析李商隐咏柳诗
摘 要:李商隐的咏柳诗在其咏物诗中极具特色,意象非常丰富。有的喻人或自喻;有的托柳寓志,或感仕途失意,或抒游子之思;有的则“离形取神”,具有多义性。
关键词:咏柳诗;喻人;自寓;托物寓志;多义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82-02
《诗经》中的“借物喻人”,“托物起兴”,“描摹物态”等艺术手法是后世咏物诗的萌芽。继而,屈原的《橘颂》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咏物诗,开创了托物寓志的传统。咏物诗发展到唐代时已相当成熟了。李商隐是咏物诗数量达到百首以上的少数几位唐代诗人之一。他的咏物诗类型多样,对古代咏物诗的传统有明显的推进。本文将主要分析李商隐的咏柳诗,探讨其中的多重意象。
一、借“柳”喻人或自喻
李商隐二十四岁时所作的《柳枝五首》是他最早的咏柳诗。他用一篇长达近百字的序言,解释了做此诗的缘由。
在序言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生命早期中重要的一位女性形象――十七岁的洛中里娘柳枝。柳枝娇憨率性,妆之未成就急着去“吹叶嚼蕊,调丝?L管”,去作那“天风海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此时,诗人对她的注意已经长达十年。而柳枝,在偶然听到作者的诗作时,便为之倾心。当她听到有人吟咏作者的《燕台》诗时,便说道“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急切的话语写尽柳枝对作者的知音之感。后人称赞为“柳枝为义山第一知己,此文极力写之,有声有色,是最用意之作。”[1](P107)而后,二人终于相遇,本应是高山流水话知音的一段佳话,却不料命运弄人,当一次错过之后,柳枝“为东诸侯取去矣”,而作者只能以诗来喻己意。
《柳枝五首》第四首中的“柳枝”不是单纯的物,而是借柳以喻那个作者引为知己的洛中里娘“柳枝”。“莲叶”为作者自喻,写二人一为锦鳞,一为绣羽,虽有知己之意,却最终是异类相隔,只落得“水陆有伤残”这个伤心的结果。此时,“柳”对于作者来说,将不再只是那一抹翠雾,而是一段记忆的钥匙,一个心灵深处美丽的身影,一份内心深处珍藏的一段情感的象征。这或许就是作者后来多次咏柳,对柳这种植物予以特殊关注的一个原因。
另一首作于大中三年的《柳》(为桥边拂面香)历来被称为作者的自喻之作。清人屈?驮凇队褙G生诗意》中云:“得意之人不知失意之悲”。其中所言“得意之人”当然是指诗中作者以“玉树”来比喻的令狐?T,而“失意之人”则是以柳自喻的诗人自己。清人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中云:“此亦叹老嗟卑之词。后庭玉树,喻在朝得意如?T者;己则道旁之柳,不占春光,摧折断肠,无人见信也。”其评更是写出作者的失意,诗中用种在道旁遭人随意攀折的柳树自喻,与种在宫廷之中的玉树产生强烈的对比。
其另外的几首咏柳诗,《赠柳》(章台从掩映),《谑柳》(已带黄金缕),《柳》(动春何限叶),《垂柳》(垂柳碧髯茸),也可归入喻人这一类。后世对上面几首诗的评价,多刺其“艳体”,正是因为其中喻人之词,带有明显的女性性征出现,如“眉细、腰轻、怨目、愁眉”等。
从以上的分析看,其咏柳诗已经不单单是歌咏柳,而是用柳来喻人或是自喻,这赋予了“柳”这种植物更多的意象。
二、借柳以寓志
“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固定的文化内涵,或是寄予送别之意,或是和宫廷相连。诗人则借用这种传统的文化内涵寄寓自己的人生感慨,并扩大了这种内涵。
首先,诗人的咏柳诗从寓“送别之意”,后扩大至“迎归”,并用来象征他乡游子。
诗经中《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寄柳以话送别之情。后人也多是以柳话别,折柳以送别,“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而诗人在其《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中写到:“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对于此诗的解读,沈祖?薄短迫似呔?诗浅释》中云:“第一首是用暗喻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说的斩钉截铁,充满悲观情调。但第二首又再来一个大翻腾,认为要折也只能折一半,把话说的宛转缠绵,富有乐观气息。于文为针锋相对,于情为绝处逢生。”
我们从沈祖?钡慕舛林胁荒逊⑾郑?诗人不让行人尽折柳枝,是要“半留相送半应归”,其在“送别”之外,又加入了让人充满乐观之感的“应归”之意。在突破了柳的这个传统的文化内涵之后,进一步,柳的“送别”和“应归”之间,又加入了“游子”或“行人”的意象。
其《柳》(江南江北雪初消)一首,诗人前六句写柳之轻黄嫩绿。当人们沉浸于诗人营造的晚风细雨的美好情致之中时,诗人却将笔锋一转,“如线如丝正牵恨”,末句“王孙归路一何遥”,点出游子他乡,归路迢迢之意。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中云:“起是提前,然有情致,有气色。次亦落得活,‘惹’字正是‘轻黄’注脚,犹未深色,妙极。‘漠漠’,淡静之意。三四将题面承明,一实一虚,便觉灵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