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贵州军户逃逸原因探析
明代贵州军户逃逸原因探析
摘 要: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结构“汉少夷多”。我国历代统治者为加强对其的控制,戍守边防,都不同程度上实行了屯田制,尤以明代为盛。但至明后期,军户大量逃逸,军屯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究其贵州军屯逃逸的原因,有其独特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关键词:明代;贵州;军户逃逸
课题项目:2013年湖南省民族学基地开放基金招标项目(编号13jdzb008)
明代军屯历来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成果也甚是丰富。著作类有:王毓铨的《明代的军户》,他对军屯的历史渊源、建置、组织及军户的来源、世袭方式、政府对军户的管理方法、军户的家族构成和社会地位等做了详细介绍;张金奎的《明代卫所军户研究》首先对卫所军户进行了概述,然后依次对卫所军户的粮饷、组织管理、户籍管理、职业选择和后勤保障等做了详细介绍;还有于志嘉的《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具体阐述了军户的世袭。学术论文类有刘金祥的《明代卫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谈明代军队的贪污腐败》,其将明代卫所军户缺伍的原因概括为:边班、清军、占役和克响;张娜《明代逃军问题研究》将明代逃军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军户地位低下、军户负担沉重、边班之苦和内臣监军造成的军风败坏;还有张金奎《明代军户来源简论》,他将军户的来源总结为从征、归附、谪发、垛集与抽籍、招募及其他。纵观以上成果:学界关于明代军户的研究甚多,但涉及明代贵州军户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仅有王晓卫的《明代贵州土兵与卫所军之关系》,其将卫所军户和土兵的关系概括为冲突和协作两个方面。本文试从贵州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军户需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军官对军户的私占和剥削、军户与当地土兵的冲突不断、军户安土重迁的思想等方面入手,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加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贵州军户逃逸原因的特殊性。
1 贵州的军屯制度与明代军户逃逸
明初朱元璋为统一边疆,先后七次遣使至云南实行和平诏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于是朱元璋决定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用武力平定云南。而“贵州地接八番,与播州相去二百余里,乃湖广、四川、云南喉衿之地”[1],是连接川、滇、湘、桂四省的枢纽。为确保进军云南的军事道路畅通, 即“开一线以通云南”,就必须在贵州驻扎重兵,于是卫所在贵州普遍设立。
据史料记载,贵州都司所属十八卫(贵州卫、贵州前卫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都匀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毕节卫、乌撒卫、赤水卫、永宁卫)、二所(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加上地处贵州东部边缘、史称边六卫的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五开六卫(当时属湖广都司),实际贵州境内达二十四卫、二直隶千户所[2]之多。由此,以卫所为依托的军事屯田大范围得以实施。贵州都司原额屯田九千三百三十九顷二十九亩,见额屯田三十九万二千一百一十一亩[3]。基于贵州卫所的大量设置和屯田的大量实施,使明朝对贵州地区的控制得到加强。
军户是伴军屯而生的,所谓军户即中国古代从军、充当军差的人户。明代军屯制盛行,但军户却大量逃逸,早在朱元璋立国时期,军户逃逸现象就已经出现。宣德以后,随着军屯制的破坏,军士逃亡日趋严重,“屯军逃亡人数渐多,地区渐广,情势更加严重,大有‘逃亡且尽’的趋势。”正统年间,逃亡士卒达一百二十万有余,占全国军伍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多。弘治十四年,全国逃故军士占太
祖时原额十分之六七。据《明穆宗实录》载:“隆庆三年,除锦衣卫及护卫、仪卫司、藩牧所,其在外卫所通计额军三百一十三万八千三百名,而武官之数不与焉,……今中外马步官军大约只可八十四万五千有奇。”[4]也就是说,到了明后期,军士逃亡现象屡禁不止,有增无减,军队额数还没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总而言之,明朝军户逃逸的现象大量存在,且贯穿整个明朝。
2 明代贵州军户逃逸的自然因素
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说法,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点决定的。
就地形土壤而言,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地形复杂,山多地少,土地盛薄,不适宜大规模的种植。所以说地理条件的制约使屯田难度很大,即使有大量屯田,产量也十分有限。据史料记载:宣德10年正月,“诏减贵州屯粮三之一。时贵州诸卫言其屯所山多田少,地疥水冷,刀耕火种,子粒批细,鲜有收获,乞减其税。”[5]也就是说由于贵州山多田少,地疥水冷,加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落后(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所以明朝廷诏令减免贵州的赋税,这从侧面说明,贵州的地形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就气候来说,贵州属中国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与北方相比,湿度相对较大,即湿热和湿冷。南方人习惯于此,但对初到的北方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明朝为防止藩镇割据,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