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末儒家基督徒天观重构及其意义
明末儒家基督徒天观重构及其意义
内容提要在明末天主教对儒家传统天观形成重大冲击的背景下,奉教儒者从思考自身问题出发,自觉反省儒学之得失,融会儒耶,重新诠释传统天观,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畏天爱人”之学。“畏天”,标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祈向;“爱人”,则表明了一种对仁爱的全新理解。儒家基督徒对传统天观的重构,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宗法等级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的某些偏弊,其成果不仅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而且还有激发我们深度思考亟待解决的现代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儒家基督徒 杨廷筠 王徵 天观 “畏天爱人”
中图分类号 B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0)02-0032-09
一、引言
随着明末天主教的传人,对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学冲击最大的是有关天的观念。历经嬗变的儒学天观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对儒家天观的冲击很容易在传统士人中引起思想震动乃至拒斥,同时也会引发一部分奉教儒士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当时,部分保守士大夫联合佛僧抗拒西来天学,认为孔孟“天之说何所不足”,无需天主教“创为新说”。一时间,各种“破邪”、“辨诬”之作鹊起。明末儒者黄贞这样斥责天主教:“凡可以乱吾圣贤之教,无所不用其极而无忌惮焉。其最受朱紫疑似者,莫若‘上帝’、‘天命’与‘天’之五字,狡夷以为甚得计者在此。吾国吠声之夫与贪货之流,起而和之,各省皆有其羽翼。”③黄贞所说揭示了一宗事实,即:在此思想变局中,奉教儒者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奉教儒者从思考自身问题出发,自觉反省儒学之得失,以开放的心态有选择地承纳天主教理,力图融会儒耶,重新诠释传统天观。
这一近代中国观念演变史上的事件所涉及的问题重大,影响深广,有必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比利时汉学家钟鸣旦(DR.N Standaert)认为,明末基督徒学者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学者,对天学实用的方面非常有兴趣,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是其中佼佼者;第二类学者,最注重的是基督宗教的道德观,王徵就是一位主张实用的伦理学家,他不但写过《畏天爱人极论》,还组织了仁会,以基督宗教的善行作为行动的基础;第三类学者,以对天主教至高存在的回应为主,像杨廷筠那样,这种特征在他广泛讨论基督教义及西洋哲学的作品中显示出来。作为晚明天主教“三柱石”的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5-1630)、杨廷筠(1562-1627),与王徵(1571-1644)一起,被合称为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四贤”,而孙元化(1581-1632)则是徐光启的学生。钟鸣旦的这一划分可能只是相对的,因为实际上王徵既属于第二类学者,又属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学者。由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学者与本文题旨相关,故本文尤以杨廷筠和王徵作为分析的重点,分析他们从儒家人性论切入,进而深刻反省儒家传统天观之缺陷的思考脉络,以及在天主教义影响下重构传统天观的思想特质所在。
二、“天之所以命我者”的意蕴追寻
应当看到,在晚明中、西文化和宗教相遇的过程中,一些思想开放的儒者实际上是带着自身的问题意识参与到这场跨文化对话当中的。这种问题意识的突显,往往能够体现当事人在探求真理过程中的切己体验,因而是不应当忽略的。当时奉教儒者思考的中心问题,多指向“天”的究竟义涵。他们通过对儒家天观的深刻反省,以及对天主教理的虚心承纳,力图在重新理解和诠释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天观。这一关乎根本观念改变的情形,在许多奉教儒者身上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由于现存王徵的相关史料较详,故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以王徵为例。
晚明社会,政治上面临内忧(朝政腐败及李自成造反)与外患(后金政权崛起并频频侵边)的双重挑战,文化上亦陷入严重的困境。王徵作为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儒士,他对作为当时文化主流的儒学因受腐败的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侵蚀而产生的危机。深感忧虑,同时也有很清醒的认识。王徵曾经深刻地揭示了儒家经典《大学》主旨的蜕变,他说:
大学之道,原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却认做在明明得,在侵民,在止于至赡。原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今却认做白天卿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荣身为本。此于大学之道。有何干涉?
王徵还尖锐地批判当时学风和士风的没落,指出:
而今把一部经史,当作圣贤遗留下富贵的本子;把一段学校,当作朝廷修盖下利达的教场。?L?L终日,诵读??常?只为身家,譬如僧道替人念诵消灾免祸的经忏一般,念的绝不与我相干,只是赚的些经钱、食米、衣鞋来养活此身,把圣贤垂世立教之意辜负尽了。 ?场?晨晒蟮氖牵?王徵不但能够认识到社会和文化危机的症结所在,而且还能够透过社会和文化危机的表象,对儒家的传统思想观念作深层次的反思。王徵着重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探究人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