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嬗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嬗变

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嬗变   在社会生活和理论表述两个层面上观察,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展现出“僵化”、“求新”和“转型”三种态势。“僵化”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批批僵硬的腐儒和大量妇女“残酷”的守节现象;“求新”则表现为“情”、“欲”等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肯定;“转型”则展现为“走向近代”和“走向整合”两个方向。值得关注的是,当时的“转型”关联着今天人类的价值观转向。   [关键词]明清时期;儒家价值观;人类近代;传统资源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0-0120-07   刘东超(1969―),男,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北京 100037)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探析”(项目编号:SM2007100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景暮色之中,政治、经济、艺术、道德和日常生活等社会层面时不时地透露出“收场”或“谢幕”的某些征兆。与此同时,社会结构中异于前代的一些新因素也已出现并时断时续、时兴时衰。在此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层面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作为社会价值主导规范的儒家价值观渐趋僵化,同时,也在其内部出现了求新的倾向和向新的形态转变的萌芽。本文拟从社会生活和理论表述两个层面考察这一时期儒家价值观的特征,并期望为当代的价值观整合寻求一条历史线索。      一、僵化      从大的方面来看,明清时代儒家价值观还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的规约作用。无论对于社会上层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对于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野老村夫来说,儒家提倡的“忠、孝、节、义、仁、礼、信、廉”等都是多数人遵守的价值信条,都是他们规范行为、评价事物、臧否人物、教育子弟的准绳和主旨。这从阳明心学能够风行天下、大批精英垂手受教甚至大量低层百姓都接受遵行可以看出;从程朱理学仍居官学地位并为多数士人认同和信仰也可以看出。其主导作用仍然存在的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以儒学为解释体系且作为儒学社会基础的中国传统宗法组织、自然经济、专制政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二是在这两个朝代内部没有出现能够取代儒学的新价值观体系。佛教、道教虽然具有完整的价值观体系,但其着重点在出世层面,在和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生活的契合上不如儒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价值观虽已传入并有所演进,但对中国社会整体的影响很小。可是,儒家价值观在居主导作用存在的同时,其僵化趋势也明显地展现出来,其活泼灵动的功能逐渐丧失,束缚、限制、压抑、窒息现实生活的僵硬功能大大提升。在明清思想史中,儒家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和僵化趋势共同存在、同时彰显,这是当时真实而又明确的历史状况。   就明清社会生活的实际过程来观察,儒家价值观的僵化趋势在现实社会中有各式各样、强弱不一的多种表现,在此我们讨论其中较为突出的两类。   一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批批僵硬地执守儒家价值观的腐儒。这些人在各个领域都有表现,作为晚明心学殿军的刘宗周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如学界所周知,他曾表现出以身为明朝殉葬的气节,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又展现出那样多的教条化和僵硬化。比如,其所撰《人谱类记》中有一百条“记警”:“记警好古玩”、“记警好书画”、“记警流连花石”、“记警早眠宴起”、“记警观戏场”、“记警行不避妇女”、“记警暑月袒”、“记警称绰号”、“记警造歌谣”、“记警诃风怨雨”、“记警弃毁文字”等等。[1](P1174―1190)这里的“记警”二字恰到好处地表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负价值排拒”,“警”字表明他对“负价值”内容的反对和抵制,“记”字表明这尚不是短暂的权宜性排斥,而是长久的甚至具有永恒意义的排斥。可是,我们看到,他所认定的“负价值”除涉及部分重大原则问题之外,还包括上举日常生活的各类小事,面对这些小事他也“如临大敌”、“严防死守”。这是因为他将它们提高到儒家根本价值的层面,甚至“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度来思考和处理,所以他认为必须坚决杜绝。可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看来,按照这么多的“记警”来生活都是相当僵化、无益和怪僻的,对此,李泽厚的评价是:“实腐朽不堪之至。”[2](P263)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从政为官尤其是重大的政治抉择面前也是这样僵化、迂腐。在明朝君死国破之后,继统的南明弘光政权任命他为一个四品的太仆寺少卿,可是以忠臣自居的他还要推辞三、四次才去任职。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兵荒马乱等因素,这种推辞的结果是浪费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清兵南侵压境、朝廷风雨飘摇之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和“义”,他还不识时务地上疏要求处斩对明朝忠心耿耿的路振飞和手握重兵的高杰、刘泽清,结果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