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禁奢思想及实践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禁奢思想及实践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地方士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阐发禁奢思想,采取禁奢措施,意图革除民间奢侈风气。对于倡导禁奢的士绅们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行为,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目标。不同于官方禁奢令,士绅比官员更注重儒家礼仪的可操作性,他们试图将社会儒家礼仪与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并通过约束自我、家庭、宗族等方式,革除民间奢侈僭越的习俗。
[关键词]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禁奢:礼俗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5-0122-05
陈彩云(1983―),男,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人文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江南文化史。(浙江金华 321004)
风俗的纯美与否关系着社会的兴衰,禁止民间奢侈风气的蔓延向来为官方和士绅们所重视。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的人认为“奢侈”观念有多种层次,有时看似就经济等方面而言,但实际上其背后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身份与等级,其根本标准为是否遵从当时的礼乐之制与等级秩序,其次才是道德与经济因素。[1]明清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奢侈”和“僭越”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明清时期江南社会存在的奢侈风气极大地冲击了儒家的礼教秩序,引起了礼教维护者――士绅的深切忧虑。如何把儒家所提倡的“礼”的观念,以教化或其他的手段渗透于民间生活,影响民众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禁奢的目的,成为当时士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2]
过去对于明清时期的奢侈风气,诸多学者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如从消费人群、消费观念、消费品、消费地域特点等方面,分析奢侈风气对明清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3]但是,作为史学工作者,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在传统社会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士绅究竟如何看待社会上流行的奢侈风气,如何表达他们对社会底层所产生的“俗”对于“礼”的反抗,则有所忽略。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士绅对于禁奢的措施各有不同,但其根本目的却是维护儒家礼教社会。
一、士绅与明清时期江南的奢侈风气
明初,在复兴汉文化的旗帜下,在整顿纲纪人伦的观念下,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儒家礼教制度。明太祖总结元朝亡国之因就在于废弃礼教,不知制礼以节民欲,不仅造成民风奢僭,还导致了国家败亡,所以他认为必须重建“礼”的秩序,规范民众“贵贱无等”的消费习俗。
古昔帝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威……近世以来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杂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往往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中书其以屋舍服色等,策明立禁,颁布中外,俾各有所守
明太祖意图通过礼仪的制定,来建立一个上下有等、贵贱有序的社会。明太祖除颁布礼制外,更试图透过强有力的法律来保证“礼”的施行,促使官民遵守礼制。万历时期曾任礼部尚书的张瀚(1510―1593,仁和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依然怀念洪武之时,发出感叹:“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5](卷七,P140)
相对于明初对民俗中朴质节俭的描述,明朝中期以后的文献更多地表露出对社会奢侈风气的感慨,尤以江南地区为多。陆容(1436―1494,太仓人,成化二年进士)指出,江南的奢侈风气由来已久,“江南自钱氏以来及宋元盛时,习尚繁华”[6](P152)。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江南的奢侈风气在明中期就已十分严重。刘凤(隆庆间长洲人)称:“江南沃土壤,号为繁庶,往者逸奢,小人事末,作治淫巧靡丽,富者废居,转贩运,连阡陌,驾车骑,田宅逾制,地重通货物而多贾。”[7](卷三十《崇政论》)关于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学者多有论述,兹不赘言。
值得我们分外注意的是,在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不少人提到士绅和官员对国家礼制的破坏问题。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可以发现,奢侈风气大多是上行下效,士绅和官员的消费实力强,反而率先破坏儒家礼制。当然,其中不少士绅是迫于社会压力,曲从舆论,淹没在奢侈风气的大潮中。明人张天复(山阴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说:“苟士夫不知节俭,争尚奢靡,则必贪餮??削以济其欲,而殃及生民,将何以培植元气,维持风化。”[8](卷九《题禁革奢靡疏》)明人万士和(1516―1586,宜兴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在万历二年(1574)上奏称:“近日缙绅中,多苦礼义缛繁,应酬不暇,或一馈而备诸品,或一席而费数金,牲?狼籍,鼓乐喧填,观则美矣!诚于何有?”[9](卷十一《题崇俭去奢疏》)徐阶(1503―1583,华亭人,嘉靖二年探花)也指出当时京师官员的奢侈风气,他说:“窃见近年以来,在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