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中原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
明清中原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中原人为人口持续增长所驱动,继续采用毁林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的方式解决生计问题,由此造成自然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地上生物资源减少,破坏了人类生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应具有的良好环境。此情此景,引起有识之士探讨了与土地、林业与环境、林业与河患以及风沙与农业的关系。为了遏制上述局面的发展,有些中原地方官员发出保护林木与植树造林的呼吁,并提出应对措施。但上述努力并未被社会所关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隐患。
关键词:明清;中原;土地开发;环境恶化
中图分类号:K248/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3-0159-07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宜人的生态环境、温润的气候为先民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素称发达的农业缔造了灿烂的中原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原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由于长期奉行以农为本的经济方针,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手段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特别是明清时期,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在可耕地早已得到开发利用的情况下,人们持续向山区推进,毁林造田,虽然取得了一时效果,但由此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质量退化、风沙盐碱肆虐、旱涝灾害频繁,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明清中原土地的持续开发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原土地的开垦与人口增长同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土地小狭,民人众”(卷一二九《货殖列传》,P3263)。时至西汉,中原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262人,关中平原、成都平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100人以上,其余地区每平方公里多在50人以下。隋唐时期,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至迟在宋代,河南境内凡是适合农耕的平原与丘陵地区的土地都已得到了开发利用。
由明至清,特别是乾隆以后,我国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原地区也不例外。据官方统计资料显示,河南人口,顺治十六年(1659)为918060人,道光二十年(1840),增加了4.19倍。至民国年间,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民国《考城县志》纂修者说:“近日验人口增加之率,每二十年必增加一倍。”(卷六《户口》,P1303)
在农本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岁月里,国家解决人口衣食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鼓励号召农民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洪武元年(1368),下令州郡人民“因兵乱逃避他方,田产已归于有力之家,成熟者听为已业”(卷三四,洪武元年八月己卯,p615)。洪武三年,又提出官给牛种,并免三年租税。清顺治六年(1649),宣布开垦无主荒地者,“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之六年之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议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征,不许分毫佥派差徭”(卷四三,顺治六年四月壬子,P348)。康熙时把原定垦荒起科年限由原来三年放宽为四年,后又把新开荒地起科年限改为六年、十年,“令地方官资给牛种”。清代爆炸式的人口增长,驱使中原人向不适合耕作要求的山区与盐碱地推进。于是众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纷纷向山区移入。伊阳“长山大谷,绵亘千里,流逋所聚为梗”。嵩县外来居民,于“西南境远县二三百里,深涧目谷,随地而居”(卷一一《里保》,P10)。舞阳县“南山有外来兴国州及安徽等处民人等,开种山地者,往往一家自成一庄”(卷六《风土》,P22)。辉县“有辖人深山六七十里者,近亦不下二三十里,其山上山腰山脚山峡,旧皆有田,皆有民人居住”(卷十七《艺文志》,P43)。由是,山区村庄得到快速增长。洛宁县,康熙三十一年(1692)共有村落79个,洛河川区26个,涧河川区33个,丘陵山原区15个,山区5个,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共有村落616个,洛河川区84个,涧河川区107个,丘陵山原区425个,山区233个。丘陵山原区村落由原来15个上升到425个,增加27倍;山区村落由原来5个上升到233个,增加了45.6倍。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民国年间。林县村落,康熙时仅有100余村(此记不完全),乾隆志所载为550村,民国二十一年“又增者三百六十七村,以县境面积计,约八方里得一村焉”(卷一《地理上?乡镇》,P34)。
在此期间,人们扩大耕地面积的对象,大致有以下五类:
其一,开垦已经开垦而荒芜的土地。土地的开垦利用必须是不间断的。原已开垦的耕地,或遭到战争的洗劫,或由于灾荒(包括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在内)造成人口死散逃亡,无人耕垦就会重新变成荒地。这些土地被称为“旧载课额而抛弃者”。清初直隶南部“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卷一,P18),河南“河北府县荒地九万四千五百余顷,因兵燹之余,无人佃种”(卷一一,顺治元年十一月癸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