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明先生彝族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绍明先生彝族研究

李绍明先生彝族研究   [摘要]李绍明先生自幼生活在彝区,很早就对彝族文化感兴趣。1953年,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民族学专业,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先后得到陈宗祥、吴泽霖、冯汉骥、马长寿、林耀华等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他在民族识别、社会性质研究等关于彝族的历史和现状方面的研究中,硕果累累,弄清了凉山彝族在民主改革前奴隶社会的状况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对彝族族源、族属及文化对比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所主持的横断山区“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开创了藏彝走廊民族综合研究的先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李绍明先生还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民族学地位的交流和对话,对学术进行了反思,在此方面也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   [关键词]李绍明;彝族;藏彝走廊;民族学;彝族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0)02―0150―07      作者简介:马林英(彝名:沙马阿卓)(1959-),女,彝族,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妇女问题。四川 成都 610041         李绍明先生(1933―2009)一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他严谨治学,硕果累累,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笔者有幸二十七年间工作、学习在李先生的身边,目睹、感受和分享过先生在治学、授业与做人等诸多方面的优良品德,特别是先生在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口碑更会令我辈受用终生。我曾多次聆听先生讲述他一生钟情彝族研究缘由的故事,也曾属于少数面对面蒙恩先生指教和分享其彝族研究成果的彝族晚辈之一。在纪念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现略述先生彝族研究情结和彝族研究贡献以资怀念。   一、李绍明的彝族研究情结   上世纪20年代初,先生的父亲李亨就任过彝汉杂居的汉源县县长(该县位于大凉山以北的彝、汉交界地带,是历代彝、汉互动与交流的重要交通要地,更属彝族土司与黑彝两种统治制度并存地区。现行政归属雅安地区。)以及另外一些公务,因此他自幼便听父亲讲过许多有关彝族的人和事,看过许多关于彝族的照片和资料,在孩童时就对彝族的文字形状、服装饰品、等级制度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2年先生就读于四川大学大二期间,学习了陈宗祥老师开设的“彝族民族志”课程,阅读了林耀华先生著的《凉山彝家》一书,初步掌握了认识彝族的学科与方法。同年暑期,因“川南民族访问团”①需要调查雷、马、屏、峨的彝族社会情况,他被派参加了由玉文华老师带队,陈宗祥老师任助教的小凉山峨边彝族自治县西河区(系彝族北部方言的“依诺”土语文化区,该区域属于无土司、专黑彝统属地,因此,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完整)调查组,并入住黑彝头人迪迪亚铁家,首次面对面接触彝族及其社会与实际生活,了解到了彝族的一些真实情况。   1954年先生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民族问题研究班期间,在吴泽霖先生的指导下,以当时在校就读的云南彝族撒梅支系和尼苏颇支系的学生为调研对象,开展对彝族文化认同的田野访谈,以期理解彝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该调研成果至今存留西南民族大学,期待后人研究使用。   1956-1961年的五年间,先生在四川做彝族调查,基本上把四川彝族地区的大小凉山都跑遍后,又到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作对比研究。例如:1956年9月,全国人大民委为进一步核实束世、张英达、赵卫邦、江应梁、张向千、马长寿、胡庆钧、林里夫、施修霖、陈吉元等学者对凉山彝族社会性质的多种结论和观点,由中央民族学院的夏康农率领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整组全到凉山再度深入调查时,先生从10月起担任夏康农的秘书。又如:1957年初,因1956年藏、彝地区民主改革时发生了农奴主和奴隶主的叛乱,中央再次派出“中央慰问团”②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慰问,先生又到慰问团做了一段时间的争取工作。仅此四年多的时间,他先后到过凉山州的布拖县则洛乡、美姑县九口乡、甘洛县田坝乡和玉田乡、昭觉县南坪社、雷波县马井子乡和上田坝乡、米易县萨莲乡等地,展开对彝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大调查,为凉山彝族的民族识别和社会性质认定作准备。此后,先生还被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调往云南参加“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编写组”工作,先后担任冯汉骥、马长寿二位先生的助手,由于此时的编写组组长已是林耀华先生,因此,他对彝族研究的初期田野经验和研究方法有缘受惠于三位大师的直接指导。   1965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编著少数民族三种社会形态的丛书③,先生参加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并担任学术秘书。工作开展不久便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被迫停了下来。   1968-1969年的文革时期,先生被迫同四川民族研究所其他同事一起,下放到攀枝花米易县的湾丘五七干校(又称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当地与凉山彝族不同支系的彝族历史与文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