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思想及其衰亡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朱思想及其衰亡初探

杨朱思想及其衰亡初探   摘要:孟子辟杨墨,杨墨的学说,在后世影响都不大。杨朱的思想资料比较少,在今存的《列子》一书中有一些材料,但《列子》可能成书较晚,所以那些关于杨朱的材料需要考订。结合先秦秦汉时期的有关材料可裁断《列子》中的杨朱材料,考证杨朱的师承年岁,辨析其思想及其影响,考察其思想衰亡的原因。杨朱的思想发展下去,会产生分歧,至少可以歧出四个方向。四者之间,其实相差不远,但都不再是杨朱全性保真而天下治的思想了,都是杨朱思想所可能发展的方向。而曾子的后学,扩充了儒家对于修身的理论叙述,以至有取代杨朱思想的理论、实践意义。最终,杨朱的思想在后世几乎堙没无闻,只成为孟子所批评的偏激者的形象。   关键词:杨朱;孟子;老子;墨子;先秦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8)03-0086-005   杨朱,又称阳朱、阳子居[1],即孟子辟杨墨之“杨”。久保天随、蔡元培说杨朱即庄周,此说滥用通假,不可信。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杨朱的思想很有影响。然而,今存有关杨朱思想的资料不多,值得我们剔罗爬梳,考镜源流,探索杨朱思想的流变。   一、杨朱其人   今存《列子》特别是其中的《杨朱》篇,记载了很多杨朱的事迹。不过,有关《列子》成书年代的问题,却是一大公案。此前多有论《列子》为伪书者,马叙伦举20事,日人武类义雄驳之。岑仲勉也或驳或商,指出马叙伦等多用片面之词立论,且“多属一反一正之辨,易流于游谈无根”,这正点明了普通的辨伪法之不足。[2]杨伯峻考察了《天瑞》篇的“数十年来”、《天瑞》《仲尼》篇的“舞”、《黄帝》《周穆王》《力命》《杨朱》篇的“都”、《?f符》篇的“所以”、“不如”等词汇,认为它们或它们在文中的义项,都不是先秦的用法,由此证明今本《列子》为伪书[3],具有典范意义。严灵峰指出其说有某些问题,但由之遂认为方法不科学,显然就过头了。[4]大陆学者马达对很多认为《列子》晚出的证据,都给予了反驳[5],但是很多是有问题的。葛瑞汉也用相近的方法,分析了“吾”(“吾”、“我”混用)、“可”(“可”、“可以”混用)、“弗”、“亡”、“都”(补充杨伯峻之说)、“焉”、“相”、“且”、“箸(著)”等九个词汇,断定其为伪书。[6]后来刘禾等继续举证,特别是张永言提出了大量新证据,而且主要讨论了实词,所举证据达三十多例。[7]虽然有一些地方或许值得商榷(1),有一些不免主观性太强,但参合诸种考证,今存《列子》中有较多汉晋时代的词语,遍及每一篇,已是不争的事实。先秦子书基本上在战国末年就大体定型,到魏晋还有很大变动者极少,所以我们不能说《列子》的语言虽晚,但是思想不晚。因此,将《列子》作为先秦古书是不合适的。至于其中某些片段可能有先秦来源,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列子》中,特别是《杨朱》篇中有很多内容,散见于他书,因此我们下面的研究,多据他书,兼及《列子》为说。   《庄子?寓言》载杨朱得见老子(《列子?黄帝》略同):“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而《说苑?政理》(《列子?杨朱》略同)云杨子与梁王论治: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然。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不能治,三亩之园不能芸,言治天下如运诸手掌,何以?”杨朱曰:“臣有之。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牵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臣闻之,夫吞舟之鱼不游渊,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志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繁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此之谓也。”   此梁王即梁惠王。若非记载失实(2),则杨朱殆少见老子而晚年得见梁惠王。然梁惠王时当少年,如同魏文侯师事子夏而其时尚未继位。梁惠王生于400B.C.,即位在370B.C.,则杨朱卒年可能在385B.C.至375B.C.之间。老子修道,当为长寿之人,应年长于孔子,可能晚卒于孔子。孔子生卒年为551B.C.―479B.C.,张扬明拟老子生卒年为570B.C.―470B.C.。[8]《说苑?敬慎》载年长于老子的叔向曾引老子言:   韩平子问于叔向曰:“刚与柔孰坚?”对曰:“臣年八十矣,齿再堕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观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刚强者死之徒也。’”   “因此观之”,《老子》作“故”,其他文字有小异。叔向初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559B.C.),终于昭公二十八年(514B.C.),其引《老子》之言,或算合理。杨朱善“全性保真”,其卒年既然在385B.C.至375B.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