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方言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摘要】普通话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因为方言的广泛存在,及学生的素质水平的不均衡等因素,适当运用方言教学也有必要,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小学。它对于学习字音,理解词语,写好作文,活跃气氛等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语文教学;气氛      我国地广人多,方言各一。且这些方言历史悠久,在人们心中已根深蒂固。这自然影响着普通话的推广和发展,特别会影响基层学校的普通话教学,阻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学生个体基本生活在不同的方言区,由于社会文化的积淀,日常生活交往一般都是用方言来表达,平时思维的语言也是由方言来充当;另外语文教学往往囿于书本,与生活联系不紧。因此,学生对普通话的理解和运用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在教学上不应单一的使用普通话这一语言形式,应紧密地联系实际,适当的利用方言,会使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本人是江西贵溪的一位中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下面就这点谈谈自己的经验及认识。      一、方言同现代文教学      1、运用方言,能更好的掌握字音。普通话是以北京的发音为基础,以北方方言的现代口语为规范的语言。其它地区的语音与它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并各有特点。作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应总结本地方言发音的特点,同普通话进行比较,得到相应的规律,运用在教学上。   如我们本地方言较普通话语调要平直,短促。声调缺少上声,后鼻音不全,并且很多声韵母发音都有区别。声母h读成f:花hua(fa) 灰hui(fui) 虎hu(fu) 哄hong(fong) 荒huang(fang);声母r读成了l和n:热re(le) 让rang(niang) 饶rao(niao) 肉rou(niu);如韵母en发成in ,eng发成ing:奔ben(bin)分fen(fin)政zheng(ding);还有声韵母完全不同的:叔shu(jiao) 水shui(fi) 车che(ta)。像这样的字,我们尽量把它们列出,拿方言的语音一一跟它进行对照比较,总结规律,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字的读音。   2、运用方言理解词语。现代文的理解必从基本的词语入手,一篇文章哪怕学生整体感知了大意,如果有些词语的意思不清,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人物特点、情感,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而在讲解这些词语的时候,用方言去加以补充解释,和实际的生活情景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帮助学生的理解并运用。拿朱自清的《背影》为例:(1)、我那时太聪明了。(2)、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3)、老境竟如此颓唐。   分析:(1)、用方言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一种反语,是笨的意思。还能理解作者的自我愧疚,不理解父亲苦心的懊悔之情。   (2)、妥贴就相当于方言中的妥,周,家乡话有照顾不妥(周)一说,意思就明显了。踌躇是个表心理的词,用生活的一个实例比照,去还是不去,下不了决心就了解这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从这就可看出父亲对我不放心,对我的体贴照顾之情。   (3)、颓唐让学生想像一个无助的老人坐在椅子上,驼着背,叹着气时的神态,就知道这是身体状况差,心情低落,精神不振的意思。   3、运用方言理解文章情境。文章的素材都来自于生活,里面的人和事都是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别是那些民俗风情类的文章更具地方性色彩。老师在讲解的时候辅之以方言,可能更绘声绘色,学生也更身临其境了。如,本人在上汪曾棋《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就抓住其具有我本地风俗的特点进行了教学。首先,运用方言把自己童年时过端午节用毛线袋子装蛋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明白了文中挂鸭蛋络子等风俗,明白孩子们在节日时的喜悦心情。然后让学生讲讲节日吃蛋的故事,描述自己家乡的咸鸭蛋。最后对照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浓烈。究其原因,就是用方言,把书本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了,使泛味的书本内容生动而又简单化了。      二、方言在作文中的运用      书面语虽然是文学作品的主流,但很多作品不乏方言的运用,就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也是如此。《红楼梦》中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   人命官司-人命案件。   丫头-女孩。   拐子拐来卖的-骗子骗了来卖钱的。   照应-关照,保护。   齐整- 漂亮。   《水浒》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的人物对话全是方言:   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郑屠的钱,酒家自还他,你放了老儿还乡去!;   你这厮诈死,,酒家再打!   这样的语言不光使人物独具性格特点,生动形象,还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假如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用方言不也能起到如此的效果吗?下面是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语句:   (1)、妈妈说:女孩是别人的人,要她读什么书。还有,只有担箩借谷,没有担箩借字。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