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认知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认知作用

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认知作用   摘 要:歇后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双关”现象是歇后语语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隐喻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在这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不同类型的歇后语入手,通过分析其歇后部分的作用,来简析歇后语和隐喻的关系。   关键词:歇后语 隐喻 认知    一、简介    (一)隐喻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途径。认知语言学家就把隐喻定义为:它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来源域”一般来说是可以被直接理解的经验,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标域”更为熟悉,更为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意义被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可以帮助认识抽象事物的意义。    (二)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对歇后语的定义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严格划分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分析歇后语对隐喻的运用,我们暂从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及解析。    二、歇后语中的隐喻    (一)从歇后语的分类看待隐喻    歇后语中最常见的是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是利用汉语中相同的拼音可以指代不同词的这一特有现象,把源域中的一种现象投射到目标域中,利用源域和目标域中的谐音字来表达在目标域中的意思。如: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十月的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储藏不好的萝卜心会被冻坏而出现孔洞,有的地方叫“糠”了,这只是一种生活现象。而生活中一人对另一人产生某种情愫时,说谁对谁动心了,用的就是“冻”和“动”的谐音。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表层意思,而歇后的部分就是隐喻所在。其他例子也是如此。    歇后语中另一类比属于逻辑推理类,歇后部分是从前面部分推理的结果,这个果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中,就作为另一种比喻义存在,如: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下雨天打麦子――难收场;井底的青蛙――见识少。第一例中,一肚子加减乘除的符号说明肚子里面有很多的数,歇后的部分在目标域中用来比喻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处理有分寸和把握;再如,在旧时农村,人们都是在麦场上把刚割的麦穗晒干,然后脱粒。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人们就要急忙收场,这个投射到目标域中,就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手忙脚乱的地步。    (二)从歇后语的来源看待隐喻    歇后语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其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歇后语文化。    1.源自故事的歇后语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下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寓意或讽刺效果的短语。即把古代历史故事投射到现在的生活中,产生了隐喻。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叶公好龙――口是心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第一例为民间传说,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 各有一套助其渡水的法术,此传说流传到今天,用其隐喻意义指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叶公好龙出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赶紧转身跑开,魂飞魄散。其歇后的隐喻部分用来指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使用一些动物本身或者人类赋予它们的特性来喻指人类,产生了一些动物歇后语,据说只含有一种动物的歇后语就有近350条。例如:苍蝇飞进花园里――装疯(蜂);苍蝇找屎壳郎做亲――臭味相投;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穷家难舍;麻雀嫁女――叽叽喳喳。苍蝇飞进花园里本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我们的认知系统告诉我们花园本是蜜蜂的王国,那它飞进来是要假装蜜蜂吧,恰好我们的生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