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舆论审判成因
浅析舆论审判成因
摘要:社会舆论作为能够影响审判的因素之一,既有舆论监督的正面作用,亦有过度干预司法妨碍司法公正的情况发生。本文从道德与法,正义观念与社会心理三个角度分析社会舆论如何对司法审判施加影响。
关键词:社会舆论 司法审判 正义观念 社会心理
一、舆论审判现象的由来
1997年河南“张金柱”案轰动全国,时任公安分局政委的张金柱酒后驾车撞倒一对父子后逃逸,十一岁的儿子苏磊当场丧命,父亲苏东海则被轿车拖行一千余米身受重伤,张金柱的轿车被义愤的群众逼停,后被批捕。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的报道,该案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的核心,肇事者公职人员身份的披露与民众愤怒情绪的激增导致案件的发展很快进入了极端。报社和法院不断接到市民电话,要求判处张金柱死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声音占据了上风。于是,庭审期间出现了壮观的场面,大批民众走上街头,法庭外支起了音箱“直播”庭审,近万市民聚集收听。最终,案件审理结果“顺应民意”,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该案件即被刻上“舆论杀人”的烙印,“舆论审判”一词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舆论一词广义上指社会上同时存在的多种意见,各种意见的总和或者纷争。社会舆论是社会心理的再现和外化,当存在一种剧烈的外部信息刺激时,社会成员的内在情绪即迅速转化为向外部表达的公开意见,一次舆情激愤的案件就能够充当这种刺激因素,引发一场舆论风暴。社会舆论风向最初是零散的,社会心理的互动往往推动着个人情绪或意见形成相对集中的意志方向,处于同一阶层的社会大众之间由于彼此熟悉、利益相近甚至在一同生活而产生的信任感,以及因信任而产生的心理认同,使得任何个体传播的信息都很容易快速被周围的人盲目相信,并不辨真伪地继续传播。人们在不确切了解案件真相和相关法律时往往先入为主,轻信他人的意见。当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时,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情绪性的,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若出现相对激烈的、趋同的刺激性言论或举动,会迅速产生一种广泛的情绪感染,从而使零散的个人意见汇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潮流,这种舆论潮流经过媒体的??染后在个案中往往会对司法审判起到影响。
二、舆论审判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道德与法律
社会舆论属于道德范畴。道德从内心善恶标准出发,依靠信念和习惯调整人的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在社会共同体中成员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被其他成员认识与评价,这构成了道德上的约束。社会舆论既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又是道德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道德与法律均调整着人的行为,均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社会规范。道德观念是在后天的成长中逐渐形成,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善恶标准,这使得道德的调整范围极为广大。与此相对,法律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不可能详尽规范到现实存在的每一种行为,所以难免会存在作为道德表现形式和调整手段的舆论对法律运行的空白领域进行填补,法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道德的影响。“在所有社会生活中,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在内容上都有部分重合,道德和法律使用共同的词汇,但是法律规则的要求比道德要求更具体”。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会受到自身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做到绝对独立,排除一切道德干扰,因裁判者作为社会成员本身就接受了长期的道德教育,内心中的评判标准早已根深蒂固。当案件进入到诉讼程序后,引发了舆论关注,公众和媒体会对案件的进展、当事人的情况等进行评价、发表自己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当公众的评价符合道德标准时,人们的意见会渐渐趋同,舆论的声势会逐渐壮大,若此时裁判者对法律的适用与公众的道德观念和心理预期发生冲突的时,法官就会受到舆论的巨大压力,就可能做出屈从于道德评价,违背司法独立精神。
以泸州张学英继承案为例,该案中遗赠人黄永彬立下遗嘱将其遗产赠与情人张学英,黄永彬去世后张学英前去索要遗产而黄的妻子拒不执行遗嘱,张学英遂将其告上法庭。该案引发了道德与法的激烈讨论,以道德视角观之,“第三者插足”是社会丑恶现象,应受道德谴责,各大媒体捍卫传统道德观念的立场非常明显,在案件庭审过程中甚至发生了原告被愤怒的旁听群众赶出法庭的现象,在群情激奋下司法被迫向舆论让步,法院以该遗赠行为违背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为由判决原告败诉。虽然判决结果宣布后获得了在场一千余名旁听群众的热烈鼓掌,但判决本身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当舆论影响司法独立之时,法律没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反而屈从于道德的压力。依据法理学原理,在法律条文中对某一行为有明确规定时应优先使用法律规则做出判决而不能引用法律原则使其直接成为个案裁判的依据,因法律原则规定过于模糊,变化速率慢,宏观指导意义远远大于直接使用意义,所以只有某一行为在法律条文上找不到对应处理办法时,方可引用法律原则。本案中遗赠人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依照法律规则应当胜诉,但判决却由法律规则向法律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B∕T 5775-202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剂 氯化钠.pdf
- 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配湘教版)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pptx VIP
- 生命体征测量ppt(共69张PPT).ppt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ppt
- 欧姆龙PLC-CP1E的中文手册.pdf VIP
- (正式版)D-L∕T 1870-2018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规范.docx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_气候第一课时.ppt VIP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次月考卷 1、3单元(江西专用)(原卷+解释)2025-2026学年 统编版.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_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ppt VIP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