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人文林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希人文林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梁希人文林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新中国林业开拓者梁希受环境熏陶,成就文人特质,在人文林学如森林哲学、森林文学、林业教育学、林业管理学等诸领域均有建树,成就斐然。梁希大声疾呼绿色全中国,是“美丽中国”的思想先驱;其人文林学思想呼应了我国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需要,为理工科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建设思路,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自身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梁希;人文林学;美丽中国         梁希(1883―1958年),浙江湖州人,著名林学家,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长、林业部长,中国现代林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林业建设的奠基人,也是当代中国人文林学的先驱。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生态建设的首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人们不再局限于在自然科学层面上研究森林,而是进而将森林视为人类的审美对象和生存家园,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重新审视和认识森林。从自然科学层面研究森林,不妨称之为自然林学,这也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林学;从人文社会科学会角度研究森林,则可称之为人文林学。2梁希先生可谓此等创造的先行者,他曾说过:“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3这句话,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林学的两个方面:“林人”指向自然林学,“艺人”则指向人文林学。梁希自幼受国学熏陶,青年又立志科学救国、投身林科,可谓既是“林人”,又是“艺人”,完美地体现了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的交融。   一、梁希人文林学思想的背景渊源   梁希的家乡浙江湖州,北靠太湖,南临莫干、天目二山,山水清丽、环境优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历代人文荟萃,代有才人出,“由汉代至清代,正史立传者有285人”,1堪称东南文化望郡。梁希的出生地双林镇,亦是我国驰名中外的文化古镇,早在汉唐时期就是一座古老的村落,明永乐三年(1405)建镇,后渐成江南大镇。明清时期,双林镇“亭台相望,殿宇嵯峨,津梁几百十带,居人三四千户,高门鳞次,甲第云连。”2该镇不仅商贾云集,也是人文佳地,镇上文化水平较高,人们以亦农亦儒、亦贾亦儒为家训,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当地“士族子弟五六岁上学(或延师,或附读,各视力之所及,商贾农工有志读书者,亦如此),诹日请介,执贽拜师,先设茶果糕粽,馈师及同学。十数岁能文,应童试”3。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梁希家族乃湖州双林镇名门望族。先祖梁友隆以贸易起家,勤敏笃实,有长厚之风。至其祖父梁湘、伯祖梁沅一代,始以儒行立家。湘、沅二人同授业于双林镇名儒蔡蓉升(雪樵),颇有文名,有“双丁二陆”之誉,晚年又同受朝廷“重游泮水”匾,为时人所羡赞。4梁希祖父梁湘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副贡,以办团练出力,议叙直隶州州判,不久就职教谕,以授徒教书为业,舌耕六十余年,主讲于蓉湖书院,教育生员凡数百人,为双林镇名儒。梁希父亲梁枚,九岁应童子试,有“神童”之称,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江苏宝应知县,后晋升直隶州知州,不幸英年早逝,著有《颐轩诗文草》。5梁希幼年丧父,由其长兄梁煜负责在私塾启蒙,稍后就学于双林镇著名的蓉湖书院。蓉湖书院创办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为双林镇第一所书院,由梁希祖父梁湘、伯祖梁沅,与双林镇其他名儒如蔡蓉升、李宗莲等11人共同筹办创建。6古代书院的课程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传统的四书五经为主,双林蓉湖书院当亦不例外。就读于蓉湖书院的梁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因此学业精进,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年16岁)考中秀才,有“两浙才子”之美誉。7   总之,湖州双林良好的人文环境、梁家淳厚的家学家风、书院严整的旧学教育,为梁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也造就了他的文人特质。最能体现梁希文人特质的是他的诗词。曾经有人评价说:“梁希不成为林学家,也会成为诗人。不,梁希既是林学家,又是诗人。”8梁希一生写了大量的旧体诗词,可惜很多都丢失了,现存的少部分诗词,经人收集整理,共有130多首,其中不乏珍品。例如,《秦岭林场晓起》诗:“荒村数户邻,花露挹清晨,犬吠初来客,禽呼未起人。林深山色秀,滩浅水痕新,细草微风里,高秋似仲春。”1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高秋清晨,秦岭林场犬吠鸟鸣、水清林秀的美景图,读来初觉平淡无奇,实则诗意盎然、意境悠远。   二、梁希人文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深厚的人文底蕴,为梁希在人文林学上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希的人文林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森林哲学、森林文学、林业管理学、林业教育学四个方面。   (一)森林哲学   主要体现在《用唯物论辩证法观察森林》2一文中。这篇文章为梁希于1941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所写,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用笔名“一丁”发表于《群众》3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