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问句在诗经中运用.docVIP

浅析问句在诗经中运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问句在诗经中运用

浅析问句在诗经中运用   摘 要:问句在《诗经》中使用频繁,根据所发问对象的有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根据有无回答亦可分为两大类。这些问句的巧用,增添了《诗经》的表达效果和艺术魅力,使诗歌的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使叙事井然有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有时也是心理描写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诗经》 问句 艺术效果      距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辉,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诗经》中对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包括比喻、比拟、反复、对比、借代、顶针、对偶、双关、拟声、设问、反问等等。这些修辞格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表达效果和更好的艺术效果。其中问句(包括设问和反问)在《诗经》中的使用尤其频繁,经笔者统计,发现在《诗经》三百零五篇的诗歌中有近九十篇使用了问句,“谁”“何”“曷”“爰”“胡”“岂”“宁”等疑问词也经常出现。      一      根据所发问的对象,可将《诗经》中的问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明确的发问对象;一类没有明确的疑问对象,也就是不知道诗中的“我”所问的究竟是谁。   其中第一类又可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作者自己问自己,即自问自答的设问。设问在《诗经》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如《大雅?公刘》描述公刘率人民迁居豳后亲自视察定居地点,然后以“何以舟之,维玉及瑶,?@?e容刀。”的设问描写了公刘的装束。又如《秦风?渭阳》这首送别诗,为了说明“我送舅氏”到渭水的时候赠了些什么,作者便用“何以赠之”的疑问来引起注意,紧接着便自己给出答案,说明自己送了“路车乘黄”“琼瑰玉佩”给“舅氏”。其次,某些诗篇中的疑问是针对确定的某个人。《小雅?何人斯》那一连串的发问针对的都是“你”,那个卖友求荣之人。“胡逝我梁,不入我门。”“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彼何人斯,胡逝我陈。”“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搅我心。”似乎作者在面对着那个人进行质问,言语中隐隐透着讥讽。《桧风?羔裘》是一首刺耽于豪华而忽视政治的诗,一说这是一失宠之妻怀念丈夫的诗。不管哪种说法正确,这首诗中的疑问是有所指的。“岂不尔思,劳心忉忉。”“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三个“岂不尔思”(难道你不想想)都是在对“你”(耽于豪华而忽视政治的君王或那个失宠之妻的丈夫)而说的,就是提醒“你”反思。另外,还有一些作者干脆向苍天发出疑问和呐喊。《小雅?小弁》中第一章就向上天发问“何辜于天,我罪依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愁,无法排遣,只有向苍天大声发出呼问。又如《王风?黍离》共三章,作者重复了三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每章的最后又问了三次“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面对长满黍稷的宫殿,感到周之今不胜昔,于是辛酸苦辣盘结于胸,难以倾诉,欲说还休,所以把这些复杂的情感以一句疑问向上天发出长叹。   第二类问句所问对象是非常模糊不清的,即找不出所问的究竟是谁,这类问句多在表达思念的诗篇中出现。《邶风?雄雉》写妻子思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看着日月一天天流逝,这位妻子深深思念着自己的丈夫,然而丈夫在遥远的地方,所以禁不住要问他何时可以归来。看似这是在问自己,其实正是因为自己没有答案而又很想得到答案才发出这样的疑问。这句话又像是在问自己的丈夫,可是他在那遥远的地方久久没有回来,根本无从知道妻子的问题,即使听到了,他自己恐怕也无法回答吧。所以仔细体味会发现这个问题不知道应该问谁,只是抒发内心的疑惑和想念之情。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便是那篇著名的《王风?君子于役》,妻子思念远行出征的丈夫,但丈夫却了无归期,所以不禁要问“曷至哉”“曷其有?濉薄?墒钦庋?的问题又是问谁的呢,又该问谁呢?只能化作“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祝愿和希望。      二      有问就有答,但《诗经》中的问句有些有回答,有些则没有,所以根据有无回答,又可将其分为有回答和没有回答两类。   第一,有回答的问句。首先是设问句。即作者心中早有答案,却明知故问,有意迂回。先提出问题,以引起注意,或启发思考,随后再给出答案。如《秦风?黄鸟》,便以三个“谁从穆公”的设问告诉听者或读者是“子车奄息”“子车仲行”,还有“子车?P虎”在为秦穆公殉葬。类似的还有《陈风?株林》《秦风?终南》等等。   其次是有问有答的对话,最典型的是《小雅?庭燎》,记录了宣王与侍者的问答。“夜其如何,夜未央。”“夜其如何,夜未艾。”“夜其如何,夜乡晨。”宣王和侍者一问一答的对话使整首诗更加灵活生动,同时勾勒出了勤政早朝的宣王形象。   反问句一般是没有回答,也不需要回答的,但在《诗经》中有不少有回答的反问句。如《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