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英美意象派诗歌意象张力
浅析英美意象派诗歌意象张力
【摘要】意象派诗歌兴起于20世纪西方诗坛。意象派认为诗歌语言要简练,以达到更好地筑“象”言“意”的目的。诗歌中的“意”重在体现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情感,并由此唤起读者的共感共鸣;“象”则充分借力视觉与听力想象,构筑张弛有度,可闻可感的审美之象。文章集中选取部分重要意象派诗人的诗歌作品,探讨其诗歌“意”和“象”的张力美。
【关键词】英美意象派诗歌;意;象;张力美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 ”(项目编号:GD16WXZ26)之系列成果之一。
若论及现代诗歌的格局,首当提起意象派诗歌。1912年,意象派开始活跃于英美诗坛。意象派诗歌一如加工精致的艺术,在语言的精确使用、形象与隐喻的准确构筑、韵律的走向流动与自由等诸多方面,都独辟新径。意象派代表庞德认为,诗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诗歌本身具有强度(intensity)(朱徽,1990: 36)。 故本文围绕“意”和“象”两个要素,探析意象派诗歌意象的张力美。
一、“意”之张力美
此“意”为情美。一首诗,其美的本质源于情,而张力之美也在情中迸发。在构筑诗之美的因素中,诗情被视为第一因素。意象派认为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诗人对外部世界获得深刻的认知和感受后,将这种主观情感转化为客观物象。郭沫若亦论述:“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谢文利,1989:43)而并非所有的“情”都可言美。诗的情美必须是情真意切。只有可被作为审美和表现对象的情感,且按诗的规律通过艺术的加工上升为客观的物象,方可成为诗,并产生美的效应,进而喷发张力。此类情感绝非单纯心理层面上情绪宣泄而获得的快感。再者,可被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感能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审美客体都必须经过理性的分辨力和思考的沉淀。正如庞德所说:“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complex)。”(黄晋凯,1998:132)庞德虽然推崇情感对于诗的重要性,可是这种感情都是思考后的产物。盲目情感宣泄的作品,并非诗人人格力量和创造力的体现。意象派的诗学主张更多体现在 T?S?艾略特的《艾兹拉?庞德:他的诗韵和诗》中,他对庞德情感观点做出这样的评论:“庞德对这种自由诗的运用显示其艺术家的气质,但他把自由诗看作是传达思想情感工具的同时并非达到狂热而盲目的程度。”(Ezra Pond, 2002:128)只有当“情真”时,通过理性的沉淀所呈现艺术的状态才是诗人基于对生活深刻体验和透彻理解后生成的人生?B度,也只有这样的真情“意”,才能创作出富有灵魂的作品,进而服务于构筑有张力美的“象”。意象派诗歌对“象”的构筑多数是表现诗人对某一事物的真实观察和思考,产生浓浓的情“意”,进而用凝练的语言来表现出所感物体,且这种“意”极具质感和精练,因此,其抒发的情感也让人回味无穷,细细品来,总会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丰富就是“意”之张力。以H. D.(Hilda Doolittle,1886-1961)的诗作“The Pool”(水池)(H. D.,2002:80)为例:
Are you alive?
I touch you.
You quiver like a sea-fish.
I cover you with my net.
What are you-banded one?
寥寥几笔,作者却别具匠心。H.D.注视着一水池,平静毫无波澜,内心幡然涌现出一个问题:“你是否还活着?”而H.D.并非只是对水池发出感叹,那水面折射出的影像就是诗人本身,故而诗人是在对己发问。然而,诗人内心却希望打破这股平静。她揣着试探又期待的心,触碰了下水面。水面的动荡,倒影在水里深深浅浅地刻划,让她觉得自己像海里的鱼,被自我投放的网束缚着,颤抖着。此刻,H.D.内心一股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情感似是要从胸腔里蹦出,而这种酝酿的情感,经过凝练的语言形成了张力极大的“意”,在被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再将它构筑成“象”,此“象”恰恰是情感意志的代表,可为现实的,亦可超于现实的。该诗从表面剖析似乎只有一个“象”。其实不然,深入地领悟之后,还有一个超于现实的“幻象”在水中倒映,“意”是“象”的内涵,“象”的外延与内涵完全取决于“意”的张力。H.D.使用了“象”的叠加方法,比如,一方面写实的“象”――海鱼(sea-fish);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隐喻之“象”――被束缚的倒影(banded one),两种“象”组合成一个复合之象。这个复合之象是作者强烈情感之“意”的沉淀后的呈现:第一个“象”如实写出诗人对池凝望的感官印象,也可以说,这种感官印象是凝望之“意”的张力所致;第二个“象”是作者巧思暗藏的情感之“意”的呈现,也是“意”的张力使然。第一个“象”是明喻,第二个“象”是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