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荀子礼法思想
浅析荀子礼法思想
摘 要: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法;隆礼重法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3-0037-02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礼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又有很明显的法治思想的痕迹。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荀子的礼法思想在他的《君道》、《王制》、《性恶》、《正论》、《君子》和《富国》等篇中都有具体的论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的礼法思想进行分析。
一、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要是主张仁政,以礼治国。但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着重指出“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荀子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律思想的成果,改造充实了传统的礼学,克服了儒家和法家的对立,使二者走向了统一。
荀子认为,礼和法的产生有着相同的社会根源,都是社会矛盾的结果。法的产生不是自古就有的,古代人少物多,不会发生为财产而争斗的事情,也用不着赏罚。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多物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上出现了争夺混乱,“民众而奸邪生”,于是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法制”,以防止和惩罚人们之间的互相争斗侵害。礼仪和法度都是圣人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同时,荀子的人性论是他礼法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荀子一直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够使人们向善。在他的《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之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在这里,荀子认为因为人天性的贪婪、嫉妒、好色等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纷争和混乱,走向恶。所以,只用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这就必然要发挥法治的作用,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使之端正,使人们能够遵守秩序, 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
二、荀子礼法并用的思想
先秦儒家都是以礼义教化作为王道之本,认为统治者只有推行仁政,用礼义来教化百姓,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治国目标。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单靠礼义是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荀子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推行礼治的同时并不轻视刑法,主张治国应该礼法并用。荀子一方面说“礼义者,治之始也”,另一方面又说“法者,治之端也”,把礼和法都看成是治国的起点和基础。在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礼法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大治。礼义主要是以教化为主的,法治主要是以刑诛为主。礼义是国家政治的根本,但是不能够忽视刑法的作用。
荀子认识到单靠礼义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但如果统治者只是一味的推行“赏庆刑罚势诈”之道,人们就会斤斤计较利害关系,有利则往,无利则逃,不可能实现“合大众,美国家”的目的。因此,必须将赏庆刑罚和礼仪道德结合起来。荀子说:“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仪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住以调其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敢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议兵》)同样是针对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在积礼仪、尊道德的基础上诱之以贵爵重赏,惩之以?b刑大辱,人们就会弃恶从善,从而达到王道浩荡、天下归心的目标。荀子认为,不进行礼义教化而单靠刑杀,结果必然是刑罚越来越严重但是犯罪却不能制止;但是如果只进行教化而放弃刑罚,犯罪的人受不到应有的惩罚,同样不能制止犯罪。只有将礼法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收到制止犯罪的结果。
三、“有治人,无治法”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