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日本文化和洋结合
浅论日本文化和洋结合
[摘要]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民族在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保持始终不变的尊崇与虔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种兼容与传承的双重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东西方汇流文化的“和洋结合”的特质。
[关键词]日本;文化;和洋结合
[作者简介]徐玲,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主任,副教授,山东枣庄,277160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01―0139―04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优秀文化,但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从不盲目地接受,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有所选择。换言之,即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总是跟本国的国情密切结合的,从而保持了日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
综观日本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升华、凝聚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外国文化的输入、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看,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日趋繁华,中华儒教文化圈辐射四方。
首先,汉字和汉籍的传人是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契机。美国的哈佛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人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字、词汇、艺术和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国,中国是他们的希腊、罗马。”另有文字记载,日本在大化之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和文字教育作为基础的。1998年在日本德山县出土的遗址中,有木简上用隶书写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等《论语》的部分文字,经日本考古学家认定是日本最古老的书写《论语》的木简。18世纪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中也认为《论语》《千字文》是儒学和汉字在日本普及的启蒙书籍。汉字和汉籍儒典的传入,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当时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思想的契机。
其次,儒、佛思想成为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前的200多年间,是日本吸收唐朝文化的高潮――“唐风弥漫奈良城”。圣德太子在他执政时期(593―621),以儒学、佛教为指导思想,借以帮助他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他的“贯位十二阶”就是以儒家的“德、仁、义、礼、至、信”为节名的。在他执政期间,将《论语》的“以德为政”作为其政治行为的准则;他的《十七条宪法》更是活用了儒学思想,始终以儒教的“和”为基调,主张德治、礼治、法制,在内容上通篇体现了儒学的精神。随着中国儒学的传人,日本民族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把中国的儒教嬗变成别具特色的日本朱子学和阳明学,成为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汲取大陆儒家学说的同时,佛教也于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如圣德太子基于“世间虚假、唯佛是真”的谛念,在《十七条宪法》中强调了佛法普渡一切众生,适用于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万国。佛教在传入日本后就与日本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神佛合一的局面。此外,日本人利用佛教创造了“真言密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新的佛教派别,成为他们的精神文化。
再者,日本还吸纳了中国的语言、艺术及科技文化。据相当数量的日本学者考证,水稻种植技术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南部传到日本九州的。在文学方面,《怀风藻》和《万叶集》分别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汉诗集和歌集,被称为奈良文学的双壁。《怀风藻》汇诗180首,诗风明显受六朝和初唐的影响。有日本“诗经”之称的《万叶集》在文艺思想上也受到中国南朝所编《昭明文选》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日本水墨画是在唐代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陶艺方面,日本人借鉴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以白绿褐为主调的“奈良三彩”。总之,中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日本,至今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均可感到唐风犹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