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明堂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地位
浅论明堂在古代中国建筑中地位
摘 要 “明堂”一词由来已久,自西周周公建明堂明诸侯之尊卑,朝诸侯于明堂开始,明堂就成为封建王朝统治者标榜正统身份的象征。西汉末期的王莽从把持政权到登基大位,“明堂辟雍”作为他的政治工具,通过祭拜明堂、明堂封诸侯、 献乐于明堂等事效仿周公,复兴中古礼教,为舆论造势,逐步走向政治巅峰。而作为武则天以周代唐形象工程的明堂,她力排众议建成唐朝第一座明堂,伴随她五十多年的政治历程,树立了她的政治权威,甚至不惜倾全国之力二造天堂、明堂,开创了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延用。由此可见,明堂不仅是政治场所,同时也是儒家重要的礼制建筑典范,属于“礼”的象征。
关键词 明堂 身份象征 政治权威 礼制建筑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1明堂的起源
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两句诗这样写道“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带军打仗得胜还朝在明堂觐见天子,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可明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仅仅是指宽敞明亮的殿堂吗?如果不是,那又特指哪种建筑?它是什么形制?从何而来?功能怎样?有何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翻开历史典籍或许能帮助我们解惑答疑,一窥明堂历史面貌。
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王者之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功能趋于多样,不仅进行宗教意义上的祭祀活动,还是用来处理世间政务的场所。“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出现频率很高。“明堂,明诸侯之尊卑也,故周公建焉,而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万国各致其方贿。七年,致政于成王。”上述几句话的大意是说周公摄政时在洛邑始建明堂,用来明确诸侯地位的高下尊卑,并依明堂的位置安排诸侯朝会周天子。又制定礼仪,创作礼乐,颁布度量衡标准,继而使天下大服,各国纷纷献上特产进贡。七年之后,周公把政务交还给了成王。这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并没有准确的记述。虽然《礼记?明堂位》对明堂的样式和礼仪有所记载,《周礼?考工记》也提到“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后世大儒学士为这些书籍注释时将其理解为同一形制的建筑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如东汉的郑玄,《宋史?礼志四》:“ 三代之制不相袭,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则知皆室也。”),但因找不到实例加以佐证,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未达到一致意见,形成共识。故笔者在此浅谈对明堂的些许理解。
2明堂历史的沿革
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西汉元始四年王莽在长安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安南面正门安门外大道东侧,符合明堂“布政之宫,在国之阳”的描述。东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建造的洛阳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位于洛阳南面正门平城门外大道东侧,与长安明堂的位置相同。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两晋和南朝的明堂完全舍弃了十字对称、井字分隔的台榭式形式,改为一般的木结构殿宇。南朝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夏五月,新作明堂于丙巳之地,始宗祀皇考太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只有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在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建造的明堂继承了汉明堂的形式。隋朝统一全国,几次议建明堂,著名建筑家宇文恺经过考证设计,制作模型,但未及施行,隋末动乱,城破国灭。
唐高祖受禅,天下尚未太平,明堂未遑建立。唐太宗之世,天下初定,明堂之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太宗追古制礼,但明堂规制已无章可循,各家分歧太大而没有建成,终被搁置。唐高宗重议明堂方案,多费周折,经过经学家们更详细的考证,还未建造,高宗便一病呜呼。武后继承高宗遗愿,同时也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因此对造明堂之事极为重视。但其决断议案的风格与高宗截然不同,不听诸臣喋喋不休的争议,而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唐睿宗垂拱三年春(公元687年),武后力排众议,拆除洛阳宫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垂拱四年正月五日(公元688年),历约一年,明堂成。“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椤㈣印??,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后称帝的第五年,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明堂旁边的天堂。然而由于明堂离天堂过近(根据考古勘察知,两者之间的夯土地基仅距16米),“证圣元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