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论语诚思想内涵及其当代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论语诚思想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浅论论语诚思想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在《论语》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孔子对内心塑造的要求内涵,归结起来就是“诚”心,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现今社会,无论是执政者还是经商者,“诚”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品德。《论语》中有多处提到“诚”,且大多强调内心的“真诚”。本文通过总结《论语》思想,从“孝悌”、“君―臣”、“师生”之“诚”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关于“诚”的思想,以及“诚”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孔子 诚 论语   “真诚待人”四个字似乎随处可见,随处可闻,但是大多数人却只是讲讲、听听就过去了,越来越少的人真正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更少的人身体力行着这四个字,“搀扶门”事件曾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帮助别人反而被诬陷的情况哪?究其根本就是人们对“陌生人”的怀疑,对其诚心待人的质疑,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生活态度,久而久之,人们只记住了“真诚待人”的口号,却忘记了“真诚待人”的内心感受和实际行动。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以怎么样的“诚心”标准要求着自己和他的弟子们哪?他要追求的“真诚”又是怎样的哪?   一、 父子之“诚”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从人的内心出发,以犬马做比,说出孝最重要的不是一碗水、一口饭、一件衣的供养,而是内心深处的“敬”,一颗崇敬的心才是孝的发源地,只有从内心深处尊敬、体谅、爱惜长辈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孝。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说到孝,也多说“孝心”一词,孝由心生才是使孝的行为源源不断表现出来的内在动力。此外,子夏也问到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告诉他,即使好吃的好喝的都给了长辈,但是脸色不和悦,也不能算是孝。和悦的表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哪?还是心,如果我们心中不悦,即使表现出和悦的颜色,恐怕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表里不一”、“皮笑肉不笑”吧。由此不难看出,孔子主张的孝一定是首先重视心理情感的,发乎内,显于外,才是真正的“孝”。   那么孔子发自内心的真诚之孝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哪?什么程度的孝才是孔子所说的发自内心的“孝顺”哪?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3]”孔子认为谏言给自己的父母,父母不接受,也要尊敬他们,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虽然忧伤,却不埋怨。“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若谏不入,起敬起孝,悦则重谏。[4]”没有不犯错误的人,父母犯错误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也不要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是要和颜悦色的劝说,即使一次劝说未果,也要等到父母心情转好之后再进行劝谏。这就是孔子对孝悌之“诚”要求的具体表现。可能有人认为孔子的要求很麻烦,事实并不如此,只要心中时刻装着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时刻铭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教化之恩,也就不会和父母使性子、发脾气了,也就能真正做到孔子“诚心”的孝了。   除了内心怀揣敬意意外,孔子认为“诚”还外现在“礼”上。孟懿子来问孝时。孔子只答了两个字―― “无违”[5]。樊迟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樊迟,樊迟不解,就问孔子 “何谓也?”孔子就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孔子认为真正的孝道是发于心,流于外的,内心真诚,才能处处为父母着想,才能凡事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不做伤害他们的事情,不说伤害他们的话,因此更不会忘记对待长辈的“礼”数,父母活着的时候能合乎“礼仪”的孝顺他们,父母死去以后也能合乎“礼数”的安葬、祭奠他们,孔子重“礼”,认为礼是“仁”的具体形式,“礼”也是教化民众的重要形式。孔子这种“诚心”之孝的教化作用似乎可以达到孟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效果。通过对祖先、长辈的怀念、哀悼不仅是对自家父母孝顺的表现,也是教化民众,规范其德行的重要途径。   今天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能赚钱,可以让父母吃的好、穿的好,住好房子就行,不去顾及父母心中的感受。有些家庭有好多子女,但是老人依旧一个人生活,孩子都出去打工了,定期寄钱回来“赡养”父母,这和孔子所说的“犬马”有何区别哪?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不是金钱可以弥补的,物质的丰盈和精神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父母们孤独生活,遇到事情不知所措。这也违背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悌之“诚”的要求。在物化的世界里,作为子女的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颗火红、热烈的心。   二、 君―臣之“诚”   孔子不仅主张孝悌之“诚”,还在“家国同构”基础上主张国家社会之“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族内的长幼尊卑和国家中的君臣关系应是一脉相承的,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7]”这就说明家族内部关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