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启示.docVIP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启示

浅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防治启示   【摘要】老年性疾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负担。本文就如何运用《黄帝内经》“治未病”基本思想对现代老年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愈后防复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治未病;老年性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47-01   目前已知的威胁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几类慢性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等。这些疾病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该如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加以预防呢?我们常说,预防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应控制饮食,进行体育锻炼,加强精神活动,以加固记忆和活跃思维,而这些恰恰体现的是中医学“治未病”基本思想。   1.基本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指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蕴含着“未病”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防“已病”的观点。根据以上涵义,可知“治未病”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其发生。主要是以养生为要,贯穿于日常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②“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③“有病早治”,有了疾病应该及早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为重病。④“已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⑤“病后防复”,在疾病尚未发作的稳定期或间歇期即提前采取巩固性治疗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复发。   2.未病先防,养正祛邪   《内经》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过食肥甘厚味易助湿、生痰、化热等极易损伤老年人的脾胃和其他脏腑的功能。临床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等都可以因为脾胃损伤,运化失常,而导致高脂血症,高血糖症等,并以此作为诱因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因此饮食和调,脾胃健运,就能化生精气,滋养人体,这对于老年人保持身体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正气的培养应当注意重视精神调节,加强体育锻炼。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有利于血脉流通,气机调畅,阴阳和调,正气充足。人的精神活动是由五脏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精神情志活动与人的健康非常密切。《素问?举痛论》中强调:“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累及脏腑则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的变化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老年人往往在生活中有孤独、丧偶、退休等不良影响的刺激,这些不良情绪对具有气郁体质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则容易加重孤僻的性格,引起人格改变,甚至出现迫害妄想。因此调神对老年性痴呆的防治至关重要。同样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了糖尿病的形成和情志失调的密切关系。《灵枢?五变》云:“怒气上你,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大怒可导致气血上逆,血脉瘀滞不行,郁结化热,形成消瘅(糖尿病前期)。老年人要学会遇事移情易性,多培养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显然,这里的“治未病”,不是未病先防,而是在病虽未发生、但将要发生之时。金元时代医家朱丹溪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清代名医张锡纯将中风先兆从脉象,藏象,症状做出了详细的归纳。如一些老年人能明显感觉到时常出现眩晕,多健忘或头痛,舌胀,言语不利,口眼歪斜或半身有麻木的感觉。应及时采用现代医疗技术进行检查确诊是否中风,以便及时尽早进行治疗,就可以避免发病或疾病向更危重的阶段发展。老年痴呆症的患者,最显著的征兆就是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视觉空间技能障碍等。患者发病一般起病隐袭,记忆障碍也是呈渐进式发展,人们一般都认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因此难以被患者察觉及受到重视,等确诊以后一般都已经发展到中期,呈不可逆的缓慢发展。这个时候再介入治疗,效果一般都不甚理想。如果在早期出现类似症状就能引起患者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